竹埙的制作与声学特性
上海艺术研究所陈正生
摘要从结构特点、制作难点、声学特性等几方面介绍了竹埙这种新的吹奏乐器。
关键词竹埙音色音区制作音准转调指法音乐声学
竹埙,是上个世纪90年代苏北民间乐手周寿荣发明研制成功的一种新乐器。它的音色酷似陶埙,陶埙的音色明亮而有金石之韵,而竹埙的音色则比陶埙柔和,与传统丝竹乐器的音色同样有着很好的亲和性。其次,竹埙的音域也比陶埙宽,可达二组半。笔者经过五年多的制作研究,对竹埙的制作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竹埙,最低的音区要比陶埙低,能弥补民族乐队中、低音管乐器之不足。就G调竹埙而言,其最低音可达大字组的A,与需要三人才能演奏的巨笛音区相比还低,但是一个人演奏竹埙却很轻松。此外,竹埙不仅音高比陶埙稳定,容易控制,而且转调比箫、笛方便,这就是它的优越之处。
虽然竹埙的音色悦耳、演奏方便,但是多年以来竹埙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因为它涉及到制作工艺的规范问题。竹埙是用毛竹制作的,制作的方法是:将毛竹按需求截取一段,然后将这段毛竹的首节下方截断作为竹埙的头子,余下的主体部分劈开,削成楔形,拼拢,再与头子接合、胶牢。头子上开一与洞箫类似的吹孔,然后于楔形管上开挖音孔即成。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太容易,主要是毛竹的选材没办法规格化。尽管制作箫笛的材料也同样没法规格化,可箫、笛毕竟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就以十二平均律的箫、笛来说,毕竟也有了数十年的制作经验,有可供参照的经验公式,制作过程中即便遇到新问题,也可用有效办法补救;可竹埙的制作却没什么可供借鉴的经验。
竹埙的构造与制作
制作竹埙最大的难点就是目前没有找到实用的经验公式,完全是靠经验。
对竹埙制作的经验公式进行归结,就得从音乐声学方面进行分析。从竹埙的外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获知:在一定的范围内,竹埙的管子越长、管径越大,频率越低;吹口越宽、越深,频率越高;两端的管径差越大,频率越低。仅此而已。从表面上看,这情况好像与箫、笛完全一样,实际则是大相径庭。
原来利用天然材料制作的箫或笛,所用竹管两端的管径虽然存在一点差异,但所差无几,远不及竹埙两端的差异悬殊。关于竹埙两端的管径差对它声学性质的影响,以下将对此作一细致地分析。
一件乐器要得到广泛应用,除了具有个性而又合群的音色外,音域、音准和转调方便等性能同样很重要。
音准
竹埙不仅要讲求相对音高,即各个音孔之间的音程关系是否准确,同时还必须符合标准音——讲求绝对音高。竹埙的绝对音高,首先就得确定基音孔(筒音)的绝对音高。例如D调竹埙,其筒音就是a(频率为Hz,比第一国际音高低八度),G调竹埙的筒音则是d(频率为.83Hz,比洞箫底八度)。必须将管长、吹孔大小,以及两端管径差综合起来,使所吹出的筒音音高符合这一音高标准。这是竹埙制作中的第一个难点。
转调
竹埙只有九个音孔,连同筒音可奏自然音阶十一个音。竹埙为什么要那么多基音?原来竹埙虽然像箫、笛一样,都是两端通洞,但是箫和笛都是八度超吹乐器,而竹埙则不是,它属于十二度(转位后为五度)超吹乐器。竹埙的超吹音可以通过调节两端的管径差而增大或缩小,但却无法缩小为八度超吹。因此,竹埙的九个音孔,连同底孔,必须为十一度。十个孔(连同底孔)要奏全十一度,也只能是自然音阶,无法包含变化音。为了方便转调,又必须具备变化音。笔者充分利用竹埙的特异管型,借用箫、笛的“叉口”指法来改变相邻二孔之间的音程关系,从而达到方便转调之目的。这是竹埙制作的第二个难点。
为了不使竹埙轻易报废,在这两个难点之中,笔者有时会部分地放宽对第一个制作难点的要求,使筒音的超吹音保持为十一度左右,些微的不足,借助后出孔来加以补正。
笔者制作了数十支竹埙,现将部分竹埙的图片与相关数据罗列于文中,供研究者参照(见图1、表1、2)。这几支竹埙的数据,并不仅仅是制作的报告,同时还可以从中略见制作规范之难求,也许有方家能从中探得其音律之规律也未可知。
笔者所制竹埙,还有超吹为十三度者,由于第一超吹音就无法与第九孔音(同筒音的音程关系为十一度)衔接,故没录入。
关于超吹音,笔者通过数十支竹埙的制作研究,认为还是选择十一度超吹音为好。十一度超吹音不仅有利于高音吹奏时指法的转换运用,主要是弥补了十二度超吹的音律不全,而且更由于锥度的减小而有利于更多超吹音的激发。
竹埙所奏虽然仅是自然音阶,由于可以很方便地借助“叉口”指法来改变相邻二孔的音程关系,因此转调就远比箫、笛方便。现以D调竹埙为例,罗列其指法表于文中(见表3)。
从以上所列的指法表可知,竹埙转调时,为了改变音程,只用“叉口”(交叉)指法,却不用按半孔音。演奏时,当掩按音孔的手指逐步开启后,竹埙握持的平稳性就会受到影响,为了保持平稳,可以适当掩按下方音孔,这时最好只按最下方的音孔,以免影响音准。
竹埙声学的特异性
从表1所列“各调门竹埙制作数据表”和表3可以看出,竹埙的超吹音可以是十度、十一度、十二度,甚至是十三度,但就是没法制成八度。若将竹埙制作成八度超吹,是否可行?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就失去其低沉的音区和竹埙的音色!竹埙的音调何以那么低沉?不难看出,这是两端管径差所造成的特异声学现象。实际上竹埙的超吹度数取决于两端管径差同长度的比值——气柱锥体的度数(笔者一直称之为锥度);锥度越大,超吹音与基音的音程越大。
这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可能有人会问,竹埙不是同洞箫的情形一样,两端通洞,一端是吹口,应该是八度超吹乐器,怎么会是十二度超吹呢?从道理上讲,竹埙确实是两端通洞,一端是吹口,这是与洞箫相同之处;但是它们的管型之间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洞箫尽管两端的管径有差异,但差异不大,而竹埙则是倒锥体。这倒锥体的管型,决定了它非八度超吹的声学特性。
笔者曾在《开管乐器同闭管乐器的外形识别》一文中谈到:以边棱音为激振方法的管乐器,两端通洞的为八度超吹的“开管乐器”(如箫、笛),末端封闭的为十二度超吹的“闭管乐器”(如排箫)。簧哨乐器(包括以唇激振的各种号),其吹奏端与口唇紧密接触,其管子主要部分的形态为圆柱形的,是十二度超吹的“闭管乐器”。如单簧管、中国的管子和筚篥。管子主要部分为圆锥形的则是八度超吹的“开管乐器”。如双簧管,各种号,以及中国的唢呐。竹埙的出现,就对这问题提出了挑战。
关于管乐器依照音乐声学来分类,确实是一大难题。如今笔者认为,还是把管乐器分成八度超吹乐器和十二度超吹乐器比较好。从音乐声学的角度,按照管乐器的外形分类,其识别方法十分简单:1.圆柱形管(两端尽管有管径差,但所差甚小),凡两端通洞的,都是八度超吹乐器,例如箫、笛、长笛;只有一端同外界大气相接的,另一端封闭或与口唇紧密接触的,则是五度(十二度的转位)超吹乐器,例如排箫、单簧管,中国的管子、筚篥。2.一端细、一端粗的圆锥形管,多数是一端与口唇紧密接触,另一端与外界大气相接,此类乐器全为八度超吹乐器,例如双簧管、萨克斯管、各种号,以及我国的唢呐;此种管型若两端与外界大气相接,则是五度(十二度)超吹乐器,竹埙就是。
竹埙这一类型的乐器,虽然仅此一例,但它却代表了管乐器的一种类型。从音乐声学研究的意义来说,笔者从初见时起就意识到它不仅能填充民族管弦乐队中、低音管乐器之不足,而且对管乐器的音乐声学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1.陈正生.开管乐器同闭管乐器的外形识别.乐器,;(6)
关于箫这种管乐器中分类情况说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