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单簧管 >> 单簧管发展 >> 正文 >> 正文

印象中国画传统中的多边主义澎湃

来源:单簧管 时间:2023/2/28
                            

“对话”:中国画传统中的“多边主义”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近代以来,中国画学史的研究领域,学者林立,学说纷纭。深耕这一领域数十年的著名美术史学家、书画家徐建融就是其中之一。

放眼当今画坛,美术史论的学者“兼而能画”的已经不多,两者都能达到相当高度的,更是少之又少。徐建融先生精于史论研究,又兼长绘画创作,在“画学史鉴”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他在今年的新书《中国画学史鉴精读与析要》中,以毕生学养,对中国画学史进行了整理爬梳与解读分析,传递出高尚的审美观与艺术观,对于当代学习与研究中国画史的读者,有着一定的学习与借鉴意义。

《中国画学史鉴精读与析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著名美术史学家、书画家徐建融

中国画的传统主要表现为“唐宋传统”和“明清传统”两大传统,其中,唐宋传统代表了中国画正文化的传统,明清传统代表了中国画奇文化的传统。“一阴一阳之谓道,奇正相生,其用无穷”,中国画的传统年生生不息,其实就是正文化和奇文化,两者互相推动,互相补充形成的。

唐宋绘画传统就是画家画的传统,画家画的传统分成两份,一份是工人画,又称工匠画,因为画者文化程度不高,比如敦煌莫高窟的画工也好,两宋图画院的画工等,好比是小学生;还有一部分叫士人画,如李成、徐熙、李公麟等人,文化程度较高,好比是大学生。尽管有大学生、小学生、文盲之分别,但他们绘画的风格相同。首先在功能上,无论士人画也好,工人画也好,他们都强调为社会服务。绘画的技法上,无论工人画士人画,都强调“画之本法”,即绘画本身的规范,这个规范是什么呢?成形。中国画无非是形象和笔墨,形象之美要高于现实生活,笔墨之美也要高于现实生活。这是唐宋绘画的主流传统,属于正文化,张大千先生说过,这一路传统是中国画的正宗大道。

五代顾闳中(传)《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

北宋赵佶《瑞鹤图》

明清绘画传统中,代表画家有两路,一路称作正统派,董其昌、“四王”这一路是正统派,还有一路称作野逸派,徐渭、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这是野逸派。这两路画派有什么不同呢?一路比较清高悠闲,一路比较豪放冲动,但也有共同性,共同性是什么呢?他们绘画的功能,都是为了个体的自娱,不是社会需要。像董其昌他们,很悠闲,一个人没事干也难受,就通过画画来排遣寂寥。还有一路徐渭、八大山人他们,画画是为了发泄孤愤。八大山人的画,无论鸟也好,鱼也好,眼睛都是白的,眼珠子就是一点,被称作“白眼向天、白眼向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仇恨,要发泄不满。所以工人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这种满足,自娱。

绘画技法也有不同,唐宋画家无论工人士人,都强调画之本法,强调造型,就好比跳芭蕾舞,从小就要训练,像王希孟、黄荃、吴道子,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画得很好了。但文人画就不一样,他们并不是从小画画,这些文人早年都在忙其他事,到了50岁,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安定很悠闲无聊的时候,画画排遣寂寥,或者生活还是不安定,很不得志的时候,发泄孤愤,画画。50岁的时候才开始大量画画,所以他们不可能从小训练基本功,就相当于跳广场舞,不可能跳芭蕾舞了。所以他们强调的是画外功夫,不是画之本法。强调画之本法是强调规范,强调画外功夫是要打破规范。明清文人创造了一套创新的规范,称为“三绝”、“四全”,诗书画印,综合艺术。原来的画就是画,上面很少题字,甚至不题字,明清文人画上面都题满了字、诗、文章。这路画,张择端画不出来,他文化程度不够。反过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叫董其昌也画不出来,他没有这个基本功。

明徐渭《荷蟹图》

清八大山人《秋柳鸿雁图》

清王时敏《仿董北苑山水图》

西方画有古典派和现代派之分,中国画就是明清传统和唐宋传统之分,中国的唐宋传统就相当于西方的古典派,中国的明清传统就相当于西方的现代派。

讲到西方的现代派,有三个代表人物,塞尚是构成主义,梵高是表现主义,还有一个高更是综合象征主义。那么中国正好也有对应的三位画家。

一个是董其昌,董其昌就相当于西方的塞尚,西方的塞尚强调色彩的构成,而董其昌强调笔墨的构成。董其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论形象之优美,画不如生活;论笔墨之精妙,生活绝不如画。中国画妙就妙在笔墨,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点线面的组合。塞尚是色彩的构成,董其昌是笔墨的构成,都是构成,他们有共同点。

梵高我们知道最后发疯了,他强烈的心理能量要爆发出来,这和明清文人画中的一个功能发泄孤愤非常相似。梵高在生活中遭遇很多挫折,他很疯狂,画也很疯狂,正好中国的徐渭也发疯,他自杀了好几次,没有成功,后来杀了老婆,被关到监狱里面去,50岁放出来了才开始画画,因此他的作品也是发泄愤怒,我们可以把徐渭的话同梵高的画放在一起对比,徐渭就是外国的梵高,梵高就是中国的徐渭。

明代画家陈洪绶孤僻高冷,那么高更他也是孤僻高冷,高更在法国的社会圈子里面不合群,所以到原始部落里生活,还娶了部落里的女孩,那么陈洪绶也是如此,正常的社交人群之间,他也不合拍,后来也娶了个妓女做老婆。两人的绘画风格接近,和性格一样,都很高冷、孤僻。

所以中外文化有很多接近之处,不一定互相学习,自然而然就会如此,就像西方的绘画,从古典派走到现代派,中国的绘画从唐宋传统走到明清传统,彼此都没有受到启发,也没有交流,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有了惊人的相似。

董其昌塞尚作品对比图

徐渭梵高作品对比图

陈洪绶高更作品对比图

正奇文化互相否定、互相影响了几千年,很多偏见得到了纠正。文化艺术的共同体也要强调多元化,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造型能力方面强一点的,可以走唐宋传统,不要害怕被人讥笑是没有文化的工匠画;如果文化修养高一点,可以走文人画的传统,也不要怕被人讥笑好像不合规范。所以坚持规矩也可以创新,打破规矩也可以创新,艺术是多元的,条条大路通罗马。

前段时间陈佩秋老师去世了,有人就说,中国画最后一位大师走了,中国画画上句号了。其实陈老师生前就非常不同意这么种说法,中国画传统,它是没有最后的,总归会有一代又一代新的人物出现。

“只要中国存在,中国画就永远能够发展下去。”——徐建融。

“讲述”:张靖茁音乐学霸的养成之路

如今已是上海爱乐乐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大提琴首席的张靖茁,拥有媲美学霸的傲人简历。她17岁考入亚洲青年管弦乐团,担任大提琴首席,19岁获得全额奖学金,考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21岁又考入世界顶级的德国石荷州音乐节乐团,不仅奖项拿到手软,还曾被评为英国十大留学生,和艾森巴赫、毕契科夫等国际级指挥大师有过合作。

年,张靖茁出生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城市哈尔滨,父亲是哈尔滨交响乐团的单簧管演奏员,他希望女儿能和自己一样走上这条音乐之路。琴童生涯,父亲给了小小的张靖茁最初的音乐启蒙。

年,张靖茁顺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师从于刘美娟、马新桦老师,之后她又获得专业免试的资格,升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并成为上音附中交响乐团的大提琴首席。虽然附中的练琴演出占据了张靖茁的大部分时间,但她仍然在不停地寻找着出国留学的机会。

还在亚洲青年管弦乐团任职期间,张靖茁得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上海招生,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放弃了原定去美国留学的计划,成功考进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张靖茁在英国学习了五年,在这段被她称为至今为止状态最好的时光里,她每天披星戴月地练琴,背着硕大的琴盒穿梭于宿舍与琴房之间。

在英国期间,张靖茁曾先后担任英皇室内乐团、交响乐团、歌剧团首席,德国石荷州音乐节乐团、英国国家交响乐团副首席,英国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客席演奏员等,还夺得伦敦音乐节国际弦乐比赛第二名、勃拉姆斯国际弦乐比赛第一名、伦敦音乐节国际比赛大提琴组第一名等多个奖项。年,她被《欧洲时报》评选为英国十大留学生。翌年,又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得高分特别奖。

“我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可能再给我一个5年的时间,我可能做不到,当年5年的那些事情。”张靖茁说。

经过五年在英国的学习和磨炼,张靖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演奏家,在即将毕业之际,她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毅然踏上回国之路,顺利考上了上海爱乐乐团大提琴首席。

“我比较寻求一种归属感,这可能也是当时我打死也不想留在国外的原因,在英国这几年,我跟德国的团、英国的团都回中国来巡演过,每次飞机落在浦东机场的时候,我都会有脚踏实地的感觉,然后就会心地笑出来。有一次,我记得我在法国转机的时候,心里觉得很苦,然后就狂哭,可能也是因为法国那个机场不是很明亮,感觉很压抑,然后就一直哭到伦敦。我就觉得可能上海对我来说,比较有归属感。”

年轻的张靖茁,在成长之路上积蓄着巨大的能量。她一直说自己很幸运,因为在学琴的过程中,家人和师长为她点亮了音乐的明灯。每次演出结束听到掌声,她都会扬起标志性的笑容,告诉自己:人生中最幸运的事,是遇到了身边的这把琴。

“搜客”

本周文化热搜:天地世界音乐节国庆黄金周启幕

天地世界音乐节

本周文化热搜:原创舞剧《嫦娥之月亮传说》首演

嫦娥之月亮传说

本周文化热搜:“周慧珺杯”上海市楹联书法大赛作品展

书法大赛作品展

原标题:《《印象》:中国画传统中的“多边主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