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宇浩
7月10日19:30,指挥胡咏言、小提琴演奏家谢楠、中提琴演奏家苏贞,与杭州爱乐乐团一起,在炎炎夏日的杭城演绎了一场充满森森绿意的音乐会,用莫扎特、瓦格纳以及勃拉姆斯的作品开启音乐的细语对谈。
这场“森系”音乐会从瓦格纳的《森林细语》(选自《齐格弗里德》)开始。当指挥胡咏言挥动双手带起一片低沉轻柔的旋律,音符构造出的枝枝叶叶开始在剧院里蔓延。
在弦乐细细密织的沉睡森林里,长笛吹奏出灵动的小鸟动机,引来单簧管与双簧管迭次而上的号角动机,鸟鸣山更幽,森林开始苏醒,冥冥似有光顺着音乐洒落下来,九分钟不到的曲子呢喃出一整片夏之密语,给现场观众一个绝佳的开耳前奏。
瓦格纳的《森林细语》之后是莫扎特的降E大调协奏交响曲(作品K)。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莫扎特的清明之境,好比一个线条和谐的奥令匹克山峰,在上面可以高瞻远瞩,眺望平原,眺望贝多芬与瓦格纳的英雄与神明在那里厮杀,眺望波涛汹涌的人间的大海。”于是,穿越瓦格纳的森林,音乐带领观众抵达莫扎特的山巅。
双姝并蒂,合奏佳音,当小提琴演奏家谢楠和中提琴演奏家苏贞一起走上舞台,座下观众给两位优雅的女性报以热烈的掌声。在乐队奏出强有力的第一主题后,小提琴和中提琴开始用手中的乐器勾勒旋律。谢楠在小提琴声音的塑造上拥有独特的女性魅力,她的眼神澄净坚定,运弓果敢有力,举手投足间运筹出巾帼之美;苏贞则更兼柔情之美,相对更大幅度的拉奏需要中提琴独奏家给予更多的力量叠加,沉稳潜行中展现出厚实的音乐质地。最后,两把主奏乐器相继朝高音区的峰顶爬升,协同乐队的合奏达到圆满的结束。观众再次响起的掌声给予了演奏者们无限的温情与肯定。在莫扎特的山巅之下俯瞰森林,视野之内都是古典主义的荣光普照。
音乐会的下半场是勃拉姆斯的F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90号)。音乐缪斯克拉拉称此曲为“森林的牧歌”,对应本场音乐会“森林”的主题,也让观众通过上下半场不同的作品,去回望曾经同一个时代的音乐江湖中分庭抗礼的两个大师所创造的不同的“森林物语”。对乐团而言,同时穿梭于瓦格纳先验的激情和勃拉姆斯克制的抒情之中,也是业务淬炼之外的独特体验。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这样评价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曲:“一处被雾霭和云翳遮掩着的境界,在那里我们能发现古老教堂的遗迹,它像希腊神庙一样伫立。”勃拉姆斯一生只创作了四部交响曲,且四部作品都恪守古典主义的传统——严谨的结构、丰富的乐思,第三交响曲更是其中典范。
在勃拉姆斯著名的音乐座右铭“FA-flatF”(自由而喜悦)中,指挥胡咏言带领杭州爱乐乐团走入勃拉姆斯的“森林体系”。如果说瓦格纳的森林是由绚丽枝蔓围织成的神话传说,那勃拉姆斯的森林则是工笔细描而成的神庙古迹。杭爱各声部在神庙中交互对话,不同的乐器就像形色各异的植被,孕育着音乐的生灵,比如三段体的第三乐章,大提琴与小提琴的二重奏缠绕交织,木管祈祷般的旋律又与小提琴舞蹈般的表达高耸而对,甚至最后一个乐章中的英雄式的奋斗,恰似暴雨冲刷过后的明朗,霓虹入天,意蕴无限。
夏夜入森林,音画过人间。古典音乐中蕴藏的自然之境往往就是酷暑炎夏中沉心静气的一剂良方,杭爱以乐构森林,万物不过一叶生、一叶落,聆听便意味着生生不息。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