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进行曲》萧友梅作曲萧友梅(-.12.31),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人,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萧友梅早年加入同盟会并追随孙中山先生,曾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东京音乐学校、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与蔡元培先生共同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并担任教务主任。年,学校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先生在蔡元培的推荐下亲任校长,使国立音专在困境中得以发展。代表作有歌曲《问》、《国立音乐院院歌》、《抗敌歌》,大提琴曲《秋思》等。人物生平萧友梅是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名雪明;年1月7日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萧友梅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萧友梅的父亲萧煜增,原是前清的秀才,后以塾师为生。萧友梅5岁时(),随父亲移居澳门,如倾向新学的儒生陈子褒所设的学校--"灌跟草堂"学习。萧友梅在那里不仅打下了就学的根底,还在外语方面获得了良好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也是广东香山人士,而且孙、萧两家是彼此熟识的世家。萧友梅从小就与孙中山相识,后来又都是同盟会的革命同志;年萧友梅入广州的著名新式学堂--"时敏学堂"。年毕业,作为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随其校长邓家仁留学日本,萧友梅先在东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学习,后转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年,他开始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年,孙中山、廖仲恺、胡汉民等人在那里成立了同盟会。年,经孙中山介绍,萧友梅加入了同盟会。年回国,年取得了"文科举人"的名位,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萧友梅被任命为总统秘书。同年,孙中山被迫下野,萧友梅旋即回广东,在胡汉民主持的广东省都督府任教育司学校科长。年11月,萧友梅作为公派生赴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教育学,年夏,修毕了音乐学院的课程,年以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博士学位。年回国,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和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任教务主任,年改建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由他主持校政。他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为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作出重要贡献--他是我国较早上掌握西洋近代作曲理论,进行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其妹夫为中国近代著名法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王世杰。人物成就个人著作萧友梅编写的音乐教材:有年的"风琴教科书"、年"钢琴教科书"、年的"小提琴教科书"等,著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和"中国历代音乐概略"等学术论著,还创作了"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等作品。萧友梅在音乐创作和音乐学方面也有显著成绩,音乐作品主要有弦乐四重奏《小夜曲》(,为中国第一部重奏作品),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及《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多首声乐作品,音乐学著作主要有《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等。据天津大学网站证实:原创于年,为纪念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的建校40周年而谱写的北洋大学校歌,也是由其完成。此校歌由天津大学继承,演唱至今。其中"不从纸上呈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歌词,振奋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萧友梅还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和艺术才华,编撰了一大批音乐教材、论著,并创作有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年出版了《乐学研究法》,-年出版了《和声学纲要》,一年出版了《初级中学乐理教科书》(六册),年出版了《钢琴教科书》、《风琴教科书》,年出版了《小提琴教科书》,年出版了《普通乐学》与讲义《近世音乐史纲》。20年代初,他陆续创作了一些配有钢琴伴奏谱的艺术歌曲,大都被收录在商务印书馆年出版的《今乐初集》、年出版的《新歌初集》和一年出版的《歌集》1一3册中,这些都是我国早期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和最早出版的作曲家的个人专集。他的创作,以反映青年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心灵感受居多,如《中华好》、《南飞之雁语》、《新雪》、《登高》、《星空》、《杨花》等。有的作品则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