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单簧管 >> 单簧管图片 >> 正文 >> 正文

梅耶贝尔与胡格诺教徒爱乐

来源:单簧管 时间:2023/2/13

文/三水

英国著名学者尤瓦里·赫拉利说,“科技进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其实人类在历史上一直不断重蹈覆辙,比如贫穷、疾病和战争。”如果来到柏林第五大道,一定会经过一片“水泥森林”。那里昼夜不停地播放着万记录在册的大屠杀遇难名单。除此之外,世界上仍有不计其数的大杀戮行为,比如卢旺达大屠杀、亚美尼亚大屠杀、波黑塞族共和国大屠杀……

年8月24日晚,巴黎城中入住了一批新教徒(又称胡格诺教徒),他们为了参加纳瓦拉国王的婚礼而来。当时正值法国天主教与新教混战的年代。皇后喀德林·美第奇和天主教集团首领亨利·介斯突然下达指令,巴黎数万名天主教民伙同警察士兵发动对城内的胡格诺教徒进行血腥的大屠杀。他们根据事先画在教徒居所门前的白十字记号闯进屋去,对那些熟睡未醒的人进行杀戮,然后将尸体抛进塞纳河中。包括科利尼上将在内的高官贵族都被处死,查理九世的妹夫亨利及孔德亲王也被迫改信天主教。继巴黎大屠杀之后,许多法国城镇也发生了屠杀新教徒的事件。由此又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直到年南特赦令颁布后才告停息。这是巴黎史上最血腥的一夜。由于此次天主教对胡格诺教徒的屠杀发生在圣巴托罗缪节的前夜,故称“圣巴托罗缪之夜”。

英国拉斐尔前派代表人物约翰·艾佛瑞特·米莱爵士,曾在年创作一幅帆布油画,名为《一个胡格诺教徒,在圣巴托罗缪之夜拒绝佩戴天主教徽章》。画中一对恋人,女子神情悲悯,男子深情凝视。但即便相拥。他仍温柔而坚定地扯下徽章。

除了绘画艺术,在文学界也有一部名为《玛尔戈王后》的巨作。这是法国作家大仲马为圣巴托罗缪之夜所撰写的壮美史诗。年,帕特里斯·夏侯以此为剧本,拍摄了同名电影,每一帧都是绝美画作。

当时光逝去,许多血雨腥风的事件都被历史镀上了一层玫瑰色的基调。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屠杀也因创世婚礼的混合,带给世代艺术家诡异的美感。法国大歌剧奠基人贾科莫·梅耶贝尔便是其中一位。

这位作曲家的名字与大歌剧这种体裁密不可分。年《恶魔罗勃》取得辉煌成功之后,梅耶贝尔与当时炙手可热的剧作家欧仁·斯克里布合作,于五年后,他们联手打造出歌剧《胡格诺教徒》(又称《新教徒》)。

这部作品除了最后的大屠杀场景之外,还有婚礼进行仪式、一场盛大舞会、一幕侍女沐浴场景、遵奉宝剑的仪式以及两场喧闹至极的酒宴。年首演后,前后在全球上演了场,至今这个记录仅被古诺的《浮士德》打破。

梅耶贝尔能够构建出这样的恢弘巨制,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剧作家斯克里布。法国剧作家一向重视舞台技巧,而在浪漫主义时期一开始就表现出更加强调这一特性的倾向。斯克里布十分了解舞台表现的极限空间,直到19世纪下半叶,他的剧作技巧得到举世公认。

《胡格诺教徒》在巴黎赢得了众口一致的好评,巴黎社会最显赫富有的人物都出席了这部作品的首演。而德国批评家却不屑一顾,特别是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以及瓦格纳。后者在《音乐中的犹太风格》(DasJudentuminderMusik)中,猛烈抨击裔出犹太人的梅耶贝尔。瓦格纳认为梅耶贝尔的音乐折衷主义缺乏足够的内在信念,如果脱离时代以及巴黎,便会丧失生命力。但事实上,《黎恩济》等作品无不取法于梅耶贝尔。舒曼则认为梅耶贝尔对于暴力与恐怖场景的展现太过直接,并刻意谱写太过刺耳的音乐。但恰恰是这种极端富于实验性的配器手段造就了新颖的色彩,比如低音单簧管在管弦乐队的首次入场等,并影响了从柏辽兹、瓦格纳到理查·施特劳斯的配器。

《胡格诺教徒》原稿中有五幕。在一个简短的序曲之后,伴随着一阵洪亮的合唱,由城堡中戴内韦伯爵赴宴的客人拉开了歌剧的第一幕。信奉天主教的贵族戴内韦为协调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争执,特意举行宴会招待新教贵族劳尔·戴南基。伯爵提议,请劳尔唱一首情歌助兴。于是,这位新教贵族唱出了著名的咏叹调《比白貂更洁白》。诉说某次他从一群闹饮的学生手中救出一位美丽的少女,事后曾探寻美人下落,却了无所获。此曲由中提琴独奏引出,平滑简洁的人声旋律,高度原创的伴奏方式。尽管单个乐器的表现力十分有限,但梅耶贝尔却展现出了变幻莫测的可能性,却又给人简单朴素的印象。

劳尔的咏叹调之后,紧随而来的是马塞尔出场。这个场景是为直率、强健的胡格诺老兵以及劳尔的忠实仆人所设计的,描绘出一幅个性鲜明的、戏剧性的、音乐生动的华丽图景。马塞尔前来劝阻劳尔不要与旧教徒同桌共饮,并试图通过吟诵马丁·路德《赞美诗》的严肃乐句来淹没那喜庆的声音。之后,他唱出激烈的战歌,伴随着“Piff,paff,piff”(子弹拟声词)的声音。这首歌由于一些伟大男低音的诠释而著名,其中包括douarddeReszke等。

突然,侍从进来报告有客到访,伯爵即刻离席相迎。众人暗中窥探之时,劳尔上前相看,恍然认出到访之客瓦朗蒂娜正是自己倾慕的陌生姑娘。戴内韦伯爵回来时,皇后的侍童乌尔班也出场了,他唱出了一首极为动听的咏叹调《贵族先生,我向你致敬》。原版中乌尔班是一个女高音角色,这维持了12年之久。直至年,当《胡格诺教徒》在伦敦上演时,由女中音MariettaAlboni饰演乌尔班角色,梅耶贝尔为此角色进行转调。自此以后,女中音或次女高音便被保留下来。

乌尔班将一份信交给劳尔,信中要求他蒙住眼睛,在一座塔下相见。劳尔认为这只是一场恶作剧,欣然赴约。众人看过此信,立刻辨别出这是皇后亲笔,纷纷对劳尔另眼相待,目送其离开。

第二幕以皇后玛格丽特演唱的“可爱的都兰纳土地!”开场。这是一首生机勃勃、明媚耀眼的花腔女高咏叹调。此曲十分难唱,却极其动听,最为精彩的是“听闻此言,万物复苏”一句。但无论是这首咏叹调或任何其他独唱部分都无法构成某一场景的高潮,反而是由独唱与合唱一同形成的那些恢弘景象引发了作品高潮,比如第一幕的狂欢饮酒场景,以及接下来的侍女嬉水等。

玛格丽特皇后如同伯爵一样,力求两教和平。因此邀请劳尔前来,并意图将瓦朗蒂娜介绍给他,借以联姻平息矛盾冲突。劳尔原本表示愿意顺从命令,但在看到瓦朗蒂娜后,误以为大家利用戴内韦伯爵的爱人戏弄于他,便厉声拒绝。少女的父亲圣·布里斯伯爵立刻拔剑相向,皇后斥责他们怎可在皇室大动干戈,敌对双方相约改日决斗。这一幕便在一片混乱的嘈杂中结束。

第三幕以著名的胡格诺教士兵大合唱开始,他们用双手模仿鼓的击打声,激动地唱着“拉达普兰”。与此同时,天主教侍女们在小教堂为瓦朗蒂娜与戴内韦伯爵的新婚伴唱,吟诵着祷告文。同时,天主教的信徒、学生和妇女也在唱着对抗者胡格诺军人的歌曲。这几个合唱素材被巧妙地安排在同一场景,甚至还混杂着吉卜赛之舞。

在这一幕中,马塞尔走近圣·布里斯伯爵,并将劳尔的战书交给他。圣·布里斯则转告劳尔说,今夜自己会在广场上静候他的大驾,但却暗中策划刺杀劳尔。瓦朗蒂娜获悉这一阴谋,找到机会告知了马塞尔。决斗是歌剧最为醒目的场景之一。它被安排在一段激动人心的六重唱之后,这是异常宏伟的段落。

劳尔明知陷阱,仍表示凛然不畏、绝不逃走。一群新教徒从酒店冲出,于是两教顿时火拼起来,音乐也在双重大合唱中到达高潮。这场暴动随着皇后的到来及戴内韦和一众随从的控制逐渐得以平息。

第四幕是在戴内韦的家中,瓦朗蒂娜哀叹没有爱情的婚姻,唱出咏叹调“在花间才能拾回我的梦”。劳尔前来告别时,圣·布里斯与戴内韦伯爵到来,瓦朗蒂娜将他藏于窗帘后,听到两位伯爵密谋意图消灭所有新教徒。当他们离开后,劳尔高歌“时光逝去,危机迫近”。这是整个歌剧事件发展的关键时刻,梅耶贝尔运用赋予深刻内涵的戏剧音乐来揭示人物的复杂心理。一个场景便是此刻,瓦朗蒂娜乞求他不要离去,但劳尔却为将这一消息尽快通知伙伴,毅然跳出阳台。另一个则是最后一场景,屠杀业已进行,马塞尔诅咒残杀妇女的旧教激进者。而瓦朗蒂娜则赶来,再次乞求劳尔放弃信仰以保性命。当她遭到严辞拒绝后,表达了自己转信新教的意愿,在枪炮声中受洗。这两幕可谓是全剧最动人心魄的场景。

最终,逃离巴黎的三人,被圣·布里斯伯爵发现并枪杀。但当伯爵走近时,发觉其中一具尸体竟是自己的女儿。整部史诗在带着一丝嘲讽而悲壮的歌声中落幕。

歌剧结束了,但年的历史却并未结束,胡格诺战争持续了数十年。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只是漫漫血腥之路上的一个节点。事实上,许多暴力的发生连交战双方自身都无法认清斗争的本质。宗教改革只是序曲,后世证明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同样需要谋得权利,也曾同样残忍地迫害其他非本教徒。梅耶贝尔将天主教与宫廷描绘成策划阴谋的场所,把新教和贵族写成或残暴或愚昧的人,正反映了他的政治倾向。站在两百多年后的欧洲视角,他清楚知晓这场战争不是为了新教霸权,也绝不是为了确认某个教义的真假,而是为了每个人为自我灵魂选择信仰的自由权利。正如诗人保罗·艾吕雅所言:

因一个词的力量/我重获新生/我生而为认识你/喊出你的名字/自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