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和笔,一个小窑洞,两斤白糖,六天六夜不眠不休。这些短短的文字,却概括了一部伟大著作诞生的过程。
年,作曲家冼星海身处延安,一次意外,最终追寻到了他一生都在寻找的精神动力以及宝贵的创作源泉。那就是“黄河”,创作出的名曲,就是《黄河大合唱》。
每个人都是救亡的勇士
由央视出品的《信·中国》这档大型人文艺术综艺节目,自播出后,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好评。
致力于创办具有文化内涵的节目的央视,这一次更是十分的成功。在这一期节目中,冼星海的这一封信件,是由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作为信使带来的。
著名音乐工作者冼星海,擅长演奏单簧管。曾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并且是高级作曲班的第一位中国人。年毕业后,回到上海,开始创作抗日救亡的歌曲。
冼星海的这封信是在淞沪会战打响后,他离开上海时,写给母亲黄苏英的信。他在信中对母亲说道“我们并不是逃难,我们十四个,都是救亡的勇士”。
他们确实是“救亡的勇士”。
冼星海于法国巴黎学成后,并没有留在国外,反而是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回到了家乡的故土。
他渴望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运用满身的音乐素养,通过音乐的方式抗日救国,救赎困于水火之中的人民百姓。
冼星海在上海,与笔名塞克的陈凝秋创作出抗日救亡第一歌——《救国军歌》。
跨出的这一步,不仅让冼星海兴奋不已,同样受到鼓舞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百姓。冼星海看到了希望。
战场上真刀真枪的斗争十分重要,但不可忽略的,还有战场背后人民的精神世界构建。
因此,冼星海经常支持文娱工作,帮助进步电影作配乐。他在用自己的能力,为祖国抗日战争奉献出一份厚重的力量。
冼星海在信中提到了“责任”二字。他认为自己作为音乐工作者,同样需要担起抗日救亡的责任。
在百年前的中国,那个乱世,面对曾经的泱泱大国却一步一步沦为外国人的傀儡的悲惨局面,不仅仅有百姓的叹息,更多的,还有不少革命勇士不畏牺牲的危险,挺身而出,与深渊搏斗。
前面有陈独秀、李大钊的斗争。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虽然大喊“二十年不谈政治”,但最后还是奋斗于政治的漩涡中。李大钊面对酷刑,只字不提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消息,最终在绞刑架上离开了世界。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等人,挺拔身姿立于长城高坡上朗诵仲甫先生之“青春”,譬如朝露、如初阳,这并不是虚构,而是真真正正的历史。
许多年轻的身躯,前仆后继,投身于前途迷茫的救亡图存战争中。虽然他们还在寻找光明,但是他们依旧不放弃希望,跨过脚下坎坷的泥泞,奔向百姓的记忆深处,奔向历史长河的熊熊烈火。
我们如今的太平盛世,就是前人披荆斩棘得来的幸福的续章!
后有毛泽东、周恩来的坚持。
这是革命的传承,同时也是刻在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骨血里的坚韧之情。
面对中国的救亡图存,面对百姓的哀嚎,这是一批新的年轻人站出来。
他们长征过草地、农村助百姓、战场不放弃,经历了重重的磨难,才将护在身后的群众百姓放到如今的光明未来之中。
这些都是革命家、将军等等奋斗在前线的勇士的精彩履历。同样为此付出努力的,还有以笔为剑的鲁迅等等文艺工作者。正如此次节目的主人公:冼星海。
他担起了音乐工作者面对抗日救国的任务。
每个人都可以是救亡的勇士,每个人都有自己肩上的责任。作为领头者,就必须有魄力、有谋略;作为执行者,就必须做到有担当、有能力;作为平民百姓,就应该无条件支持、成为坚实的后盾。
那么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就需要做到构建百姓的精神乐园,利用音乐的魅力去讲述故事,去塑造强大的抗日精神力量,鼓舞士气,在战场上再创佳绩。
因此,每个人都有救亡的责任,每个人都是救亡的勇士!
普遍的音乐,百姓的艺术
郎朗作为信使,带来冼星海的信件。同样是音乐工作者,也同样与音乐创作有关。不同的,只是身处的时代不同。因此,朗朗对于这封信,也有许多自己的见解。
他跟主持人朱军分享说道“这(指《黄河大合唱》)绝对是世界顶尖的音乐”。许多名曲都是来自国外的音乐家,但是这首《黄河协奏曲》绝对不输给西方的名曲。
大家常说“音乐无国界”。正是因为音乐这一门艺术,不需要语言的沟通,仅仅是通过乐器的演奏,便足以让人们感受到其中的故事以及情感。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也是情绪的宣泄。除了音符之外,作曲家借乐曲传达出的情感,是铿锵有力的精神力量。
冼星海认为中国需要的,不是贵族式、私人的音乐,而是普遍的音乐。
自古以来,就有孟子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到了如今,更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治国理论。
“人民”,在历史中,虽然是群体,但依旧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只有人民不倒下,民族才有希望。只有人民的支持,才能取得最终战斗的胜利。这也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含义。
冼星海渴望通过音乐,震动被压迫的民族,换来全国百姓家庭的团聚与安宁。因此,他一直在寻找创作素材,希望能够创作出足够振奋人心的曲子,为抗日救国带来精神上的高潮。
年,国共合作时期,冼星海与周恩来等人一同来到延安工作。冼星海负责音乐科的工作,除了创作乐曲,组织合唱团之外,还在坚持不懈探究音乐的深入作用。
一次,他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光未然,二人聊到有关渡黄河的经历。看过光未然《黄河颂》的长诗,他认为他终于找到了宝贵的创作素材。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铿锵有力的诗句,雄浑厚重的精神,一字一句都是中国人作为雄狮觉醒的怒吼。
在年3月31日,经过六天的不眠不休,《黄河大合唱》创作完成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如此脍炙人口的歌词,在当时更是一颗强有力的炮弹,打中敌人的同时,更是打在百姓的心中。歌曲最后的“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更是唱出了百姓的心愿还有希望。
在那时的延安,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四十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煤油桶当作乐器,脸盆、勺子、搪瓷缸作为打击乐。
如此普通的工具,百姓家里的生活用品,造就了这一首乐曲最为经典的演唱。
在信件朗读完成后,78岁的冼妮娜带来了父亲冼星海当时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手稿。手稿的标题,是略显潦草的字迹,却写着十分有力的字眼——“怒吼吧黄河”。
这不仅是黄河的怒吼,还是中华民族的怒吼,是精神的吼叫。
《黄河大合唱》从此唱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奏响了世界。这才是真正普遍的音乐,这才是百姓的艺术!
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郎朗带来这封来自冼星海的信件,同时带来的,还有自己十一岁的学生李俊杰。
二人一同上场,坐在钢琴前,背后是节目制作的黄河舞台背景。随着朱军的一句“让我们开启信件”,徐徐的钢琴声从指尖中倾泻而出,弹奏的正是《黄河协奏曲》的第二乐章《黄河颂》的部分。
郎朗提及带小俊杰一同上节目的原因,他认为应该从小就接受到文化的熏陶,感受音乐除了音符的跃动,还需要了解的是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和朱军的谈话间,郎朗说自己的全球的舞台上演奏《黄河大合唱》时,眼泪常常在眼眶里打转。一个一个音符之间,他感受到了中国的精神和力量,作为一名中国人,演奏这样的乐曲,心中是十分激情澎拜的。
正如冼星海所说,自己写的每一首作品的每一个音符,都会变成一个个子弹,射向敌人的胸膛。与鲁迅先生等人一样,文字和音乐,都可以是抗争的武器,尖锐地砍向战场。
六天六夜,八个乐章。小小的数字,蕴含了无穷的能量。在昏暗的窑洞,一笔一画,每一个音符,都是沉重的、前进的步伐。
用音乐讲故事,但是其中的情感却又超过了故事。它是人民奋斗的历史,是战士奉献的生命,是鲜红的国旗,是如今莘莘学子的笑脸。
《黄河大合唱》除了在当时,对于战争的贡献。对于现在的生活来说,也是时代遗留给后代子孙的礼物。相比起物质的保留,精神以及文化的传承才是更宝贵的精神财富。
就像《信·中国》这档节目一样,它记录了许多革命烈士背后不为人知的情愫和故事。他们是祖国的烈士,还是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等。他们对于家庭的浅薄,就是对于国家的深沉。
这一种奋斗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千千万万的百姓铭记于心,是获得了前人带来的幸福的群众需要感恩和传承的。
综艺节目对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在如今的文化舞台上起到了强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故宫文创产品的爆火,博主李子柒视频在海外的传播,这些都是在为祖国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网络科技的发达,为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平台。短视频平台的层出不穷,综艺节目内涵的提升,许多细节都在无形中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养,向全世界宣传了中国的文化。
战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糜烂。只有每个人都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运用自己的方式,专注做到自己的事情,就可以构建起完美的、有力的、真诚的精神乐园。
肉体上的痛苦远不及精神上的溃烂,对于中华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都应该做到了解、热爱、继承、传播的工作,如此才可以发扬中华精神,达到新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