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加是一位真正的浪漫主义者,他将他的生活、他的情感,都与他的每个音乐主题紧密相连。
文/李佳佳
它真是好极了,十足的情绪化!或许有点太情绪化了,但我还是爱它……我希望将结尾写得严肃及宏伟……音乐低吟着回忆与希望,这首乐曲充满了浪漫的感觉……
年,当埃尔加(EdwardElgar,-)完成自己人生中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时,已经63岁了。对于他来说,这是一部有着重要意义的作品。他曾在总谱上写下了西班牙文的引言;“这里铭记着……的灵魂”。令人颇费思量的是,被省略号隐去的究竟是谁的名字?据考证,此处的某人可能指华特利夫人(AliceStuartWortley)。她和埃尔加是彼此精神上的良伴,两人之间有着非常真挚的友谊。作曲家在音乐中曾为她起了一个别致的称谓“五叶银莲花”,由此他还在作品的呈示部中以五个主题给予谜语式的暗示,甚至作曲家本人还在他们的通信中将这首作品称之为“我们的协奏曲”。
《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被埃尔加献给了小提琴家克莱斯勒(F.Kreisler,-),并于年11月在伦敦首演,由埃尔加亲自指挥、克莱斯勒担任独奏、皇家爱乐乐团协奏。这首不同凡响的作品弦乐编制庞大,演奏时长达到50分钟左右。如此鸿篇巨制,历史上大概也只有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能出其左右。演出掀起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狂热,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观众甚至在每一个乐章结束时都给予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而这场演出的成功也进一步巩固了克莱斯勒作为一流小提琴家的地位,使他获得了“小提琴之王”的美誉。
埃尔加首次指挥录音的录音室带有叹息式的微笑
埃尔加是一位真正的浪漫主义者,他将他的生活、他的情感,都与他的每个音乐主题紧密相连。他对此承认道:“我的梦想……对很久以前田园诗的一些美好回忆……我将它全部放在我的音乐中,而且还有更多的从来没有发生的事。”而这,也正是埃尔加式的含意。
《BBC音乐导读》曾在评价埃尔加管弦乐作品时有过这样一段精彩地描述:“埃尔加配器的基础坚实地建立在弦乐上,它们是海洋,其他乐器在上面或是航行,或是跌宕起伏;它们像海啸一样波涛汹涌时,乐团中其他乐器经常是在激动之中;它们像平静的水面一样时,其他乐器闪烁发亮、光彩照耀,像一艘带有鲜艳颜色的船帆的快艇,以其色彩和优美的动作点缀着大海。”
似乎,这段文字是为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作品量身定制的。作曲家在此非常准确地将弦乐作为呈现一种感情特性的能力,埃尔加自己将其描述为“带有叹息式的微笑”。
这部协奏曲在曲式上秉承了古典协奏曲的传统,而在配器以及和声等方面却表现出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整部作品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发挥到臻于完美的境地,与乐队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呈现出一种动人的诗情画意。
第一乐章,b小调,宽广的快板,以传统的奏鸣曲式构成。音乐先由管弦乐队演奏,第一主题具有崇高的气派和强烈的内在激情;第二主题柔美动人,先由单簧管奏出流畅质朴的旋律,再由独奏小提琴的即兴华彩乐句开始,并以独奏小提琴的技巧性乐段对管弦乐加以装饰。相较于发展部,整个呈示部显得尤为庞大,而到了再现部,风格更显自由活泼,至最后亮丽地结束。
第二乐章,降B大调,行板,三部曲式。安静的引子主题由弦乐合奏轻柔地奏出,接着独奏小提琴在引子主题的陪衬下奏出宣叙般的动人主题。它像一支温暖抒情的小夜曲,气氛平缓而徐和,朴素中含有诗意,仿佛在天鹅绒般的美妙旋律里慢慢摇曳。而至中段主题则转为激情,宛如一段狂暴的抗争,随后回到开头主题,乐队与小提琴互相交织应答,在梦幻般的沉思中进入下一乐章。
第三乐章,b小调,很快的快板,回旋曲式。该乐章的主要主题是一支进行曲的曲调,埃尔加对进行曲的迷恋在《威风堂堂进行曲》《法斯塔夫》《两首交响曲》以及《大提琴协奏曲》中也可见一斑。这个乐章风格灿烂活泼,富于强烈的戏剧性色彩及狂想曲特质。主题以狂想性弦乐构成的导入句开始,随后由独奏小提琴予以发展,经由不断的反复与衍展,音乐进入了一段有魔力的闪光段落。埃尔加在此华彩乐段中使用了自己独创的“震音拨奏”技巧,无疑这段带有伴奏的华彩乐段也成为整部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华彩进入结尾后转为慢板,精致的“五叶银莲花”主题再现,引用萨默尔朗福德的一段评论:“每次旋律的开始乐句被重复时,它都消失在一种上行音符神秘的闪耀之中,暗示曾被当作生命的希望及全部意义,被所珍爱的美一掠而过。”
该曲的三个乐章都有很优美的抒情段落,沉思般的吟咏在慢乐章里缠绵动人。尤其是弦乐的光彩,更是彰显得一览无遗。充溢于这部宏大作品的丰富的旋律、沉着安详的和声、美妙的器乐色彩以及高度复杂的演奏技巧,都使得该曲被认为是表现作曲家精深造诣的一部杰作。这是浪漫主义最后的作品之一,不仅传达了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也可借此一窥英国音乐的浪漫。
埃尔加与梅纽因诠释与评价
自年首演以来,埃尔加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就成为了名家竞相演奏的热门,并在国际上表现小提琴艰深技巧的保留节目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年,风烛残年的埃尔加在EMI公司亲自指挥伦敦交响乐团与年仅16岁的梅纽因合作录制了该作的世界第一张唱片,这一录音极具音乐会气氛与现场感,它以灼人的光芒及无可置疑的经典性成为最权威的版本之一。
其时梅纽因风华正茂,他的演奏气质优雅、感情真挚强烈、音色丰美动人、技巧高超而辉煌,透彻地揭示出英国浪漫主义音乐的精髓。显然,梅纽因几乎完美地诠释了作曲家所要表达的一切。一位评论家曾经这样评价梅纽因:“他透过音符去看、听和演奏的能力是无与匹敌的。他对音乐的感受不是理智的,而是一种灵性的荡漾。他在最广泛的人道主义意义上解释音乐,从而确立了一种远远超过古典音乐世界的声音。”值得一提的是,梅纽因与埃尔加合作的这款录音被《留声机》杂志评为“录音史上最伟大的张唱片之一”。
年代,梅纽因与指挥家鲍尔特(SirAdrianBoult)曾合作再录此曲,并且梅纽因的高徒、特立独行的小提琴演奏家肯尼迪与指挥家汉德利(VernonHandley)也录有此作。这部既有古典优雅与浪漫激情,又具浓郁英国韵味的作品,在两代演奏家的琴弦上获得了不同的诠释。不过,尽管这一作品的录音逐渐增多,但是埃尔加亲自执棒的历史录音似乎是不可超越的。
作为自18世纪之后第一位杰出的英国作曲家,埃尔加开启了复兴英国音乐“黄金时代”的大门。然而,对于他的音乐如何评价仍然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其声誉在当年如日中天,但日后却陡然衰落。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现代主义兴起并大行其道,浪漫主义渐渐成为美好的记忆,埃尔加的音乐被有些学者认为“过时”了,直至60年代才再度受到重视
从音乐历史的角度看,埃尔加的音乐作品受到来自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威尔第等人的影响,或许不像后来的布里顿那样独创性更强,不过,隐藏其音乐中的极为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为他赢得了“埃尔加式”的美称。埃尔加开辟了一条属于本土的崭新的音乐之路,为新世纪英国音乐的繁荣埋下了伏笔。
行文至此,想起埃尔加曾说过的一段话,刚好作为本文的结束。他说:“在时间的进程中,粗俗是可以变成优雅的,粗俗常伴随着创造性……但平庸的头脑除了平庸永远不会有任何东西……一个英国人会带你到一间大房间,非常匀称,他会指给你说这是白色的——有人会说‘多么高雅的趣味啊’。你在你自己的头脑里,在你自己的灵魂深处明白,这一点儿也没有趣味,这正是需要趣味,这仅仅是为了逃避。英国音乐是白色的,逃避一切。”
在埃尔加的音乐中没有白色的房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