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管洪芬
这几天,在读一年级的儿子因为学习认知钱币,于是在周末的家庭作业里,老师布置了一项特别作业,让家长趁周末带孩子逛逛超市,看看一支铅笔多少钱,一把尺多少钱……老师说,刚好快儿童节了,家长顺便可以让孩子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
老师这么一说,七岁的儿子如获圣旨,当下就拉着我们逛超市去了。当然去超市的首要任务还是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事儿子还是比较拎得清。我们陪着儿子一起看了铅笔的价格,还有本子、尺子、水彩笔等好多学习用品的价格。不一会儿的工夫,正式的事算做完了,接下来要做的事当然是老师说的那句“顺便”的话。儿子喜欢吃酸奶,看到了,说“妈妈,我想吃”,那好,买。转瞬又看到了真果粒,说“妈妈,这个我也要。”我们想,牛奶倒也是家庭必备品,那就买吧。谁知儿子一发不可收拾,大盒装的酸奶,小盒装的酸奶,甚至AD钙奶又一连串要了好多。
有心制止,又怕扫了儿子的兴,毕竟人家是打着“儿童节”和“老师说的”两面大旗,更加上还有老公朝我使眼色。想着孩子闹一会儿要一些东西,待会便好了吧。谁知小家伙买完各种牛奶饮料,马不停蹄地奔向了玩具区。他向来喜欢玩具车,家里的玩具车虽然各种款式都有,但他明显想趁着好机会再添一个。超市里的玩具车一个要几百块,我忍不住朝他建议,实在要车,要不然改天咱网购一个。儿子朝我摇头,说:“妈妈,你就买一个当是给我的儿童节礼物不行吗?”我为难地望向老公,老公朝我摆手,示意是孩子若实在要,就依他。说童年时光,本来就是被父母宠着的各种美好。既然老公这么说,我只能选择沉默,想着反正挑完这个玩具总可以了吧,谁知儿子再一次让我惊掉下巴,他说:“妈妈,我还想买这个大抱抱熊。”
必须得制止了!一忍再忍,我不想再忍了,我告诉儿子:“儿童节,给你买几个礼物是应该的,也是对节日必要的仪式感,但,是儿童节呀,不是纵容节,你想要买什么,你总得做一个选择,而不是说可以无止境地要,我们就必须无止境地给。就像玩具车和抱抱熊,你总得选一个。而且,我也只会给你买一个。”儿子听着我的话,眨巴着眼睛看我,几次欲言又止。
最终儿子挑了他最爱的玩具车,许是受了我这番“阻拦”的困扰,接下来的时间,一路又遇到好多儿子喜欢的东西,而他只是留恋地看了又看,没有再张口让我们买。
看起来上超市购物虽有波折,但总算圆满。这一次的采购却让我领悟到,爱孩子也要讲究正确的打开方式,爱不是纵容,给孩子合适又理性的爱,远比一味地去迁就和忍让更有深意。
难忘儿时拉风箱
●李胜利
小时候,天麻麻亮,我就会在炕上听见母亲的几声咳嗽,接着便听见从伙房里传出风箱的响声——啪嗒啪嗒,短促利落,极有节奏,让人心里生出甜意。风箱是我的起床号子。每天听到风箱响,我就该起床了。
风箱又叫风匣,是农家人做饭用的,长方体的木箱子,这个木头箱子里装着一块绑扎着满是鸡毛的长方形木头活动夹板,这是用来抽风和送风的,绑扎上鸡毛抽的风力大。在风箱的前方有两个圆孔或方孔,将两根表面光滑、质地坚硬的木棍或长方木固定到绑有鸡毛夹板上,就成了风箱拉杆,用以推拉活塞。在风箱的一侧还有一个活动的小门,小门是用长方小薄板制作的,挂在风箱口。吸风时,它就自然张开;送风时,它就自然闭上,把通过推拉产生的气流推出来。风箱是一件木制的生活工具,风箱大小,拉杆粗细,吊搭板薄厚,进出风口开阖,鸡毛稠密……暗合农耕文化“应对、取宜、守则、和谐”理念,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娘总是天不亮就在灶房忙碌。灶房简陋窄小,灶台上端坐两口黑铁锅,灶膛前垛满干枯的柴禾。娘不紧不慢,一手拉,一手续柴、拨弄火苗,两手配合默契。风箱拉得均匀,娘的身子随拉柄,前后俯仰,“吧嗒吧嗒”的声音节奏舒缓,灶膛里的火苗红彤彤的,映照在娘沧桑而憔悴的脸上。风箱,是我童年美好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个旧风箱,光亮黑沉。这个风箱,拉着很轻,出风口的风小,适合老人和孩子们拉;我从小就爱拉着风箱玩,那是把它当成了一个大玩具,爱看那进进出出的风箱杆,想听那“呱嗒、呱嗒”的风箱声,愿试那一阵一阵的自生风。每次做饭,我都抢着拉风箱。
每次放学回家,我都会直接往灶房跑,偶尔饭还没熟,就帮娘拉风箱。嘴里叨念:烧锅是猴相,两眼锅底望。灰往两边分,柴往中间放。一手拿火棍,一手拉风箱。
每每想起小时候端坐在伙房灶台跟前,手握风匣手柄时的情景,我自然就会联想起母亲满面愁容地在大铁锅前忙碌的身影;母亲总是和风箱联在一起,伴我长大,教我成长。
风箱,童年的记忆里,总是难忘,总是那么美好。
黏食乐
●唐梦
我的家乡是粤东腹地的一个小山村,名字很美,称作“杨梅坳”。村庄遥望对面就是粤东最高的山脊莲花山脉,东南一条悠悠的水在小村的眼帘下走过,称为琴江,河流的下游,就是古时候的嘉应州了。
20世纪80年代初期,乡村的生活贫穷而且清淡,四邻的乡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队的老队长叫做笑开伯,他是一个大好人,一个良善的人,乡村的叔婶们都如此说。
每年的秋天,生产队照例要交公粮,乡村离粮管所约有5、6华里的路程,经过墟镇的颏下。照例要由笑开伯带队,组成10多人的挑粮队,沿着肥沃而又平展的田畴小路,担着一筐一筐新鲜饱满的稻谷前去上缴。
每每经由墟镇颏下那间唯一的“司前饮食店”之时,便是挑粮队的农民心情最兴奋的时刻:纷纷撂下挑子,用粗粝的手掌在各自的箩筐内掬起一捧一捧金黄的稻子,沿饮食店柜台上那透明的漏斗里装下去,大抵都有8两或1斤左右,这一漏斗谷子放下去,便能换回一大碗白白的汤河粉,当中自然有三两块香香的五花肉,和一小簇一小簇亮亮的油花花。
挑粮队的农民便就了墙角、门槛、箩筐,或背靠着背、腿架着腿,也不坐桌,东扭西歪地大吃大喝起来,河粉吃完了,喝剩汤的时候,还要有意弄出“嗬——,嗬——”长长的响声。
我因为三四岁的时候便会用朱石在大禾坪上写“上”“大”“人”等等一些文字,受到叔婶们的喜欢,有几年便跟了挑粮的母亲夹在队中,到了饮食店便也能得到一小碗汤河粉,自然只能用四两或者半斤的稻谷去换。
因为我的乳名中有个“乐”字,笑开伯便时常唤我“黏食乐”,就是笑我小小年纪跟着吃白食的意思,自那之后,黏食乐便成了我小时候的花名。
上学之后,常常能拿回分的卷子,俨然成了清贫农家的一个小小的知识分子:每待傍晚放学回到家里,便常搬把竹椅坐在大门口,或装模作样拿册书本,或扬了声音背诵课文,但更多的时候是呆呆地望着天空。
那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光:桀骜不驯、恣意挥洒了一整天的太阳终于温顺下来,田野在晚霞的飞吻之下一脸绯红,昼的白在夜的灰的伏击之下一点点地退却,远山的轮廓愈来愈模糊,以至于四周的景物都只氤氲在一片无以言状的朦胧里了。
主角开始在暮色里渐次登场,他们沿着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纵深于田畴沃野间的小路缓慢而来,扛着锄头,牵着耕牛,提着空挑,黝黑而暗红的脸膛,裸露的脊背,一个个特写在浅灰的黄昏画布上雕刻般地留下不灭的形象。
暮色再深一些,开始有几条弯弯曲曲的炊烟从那些黛瓦上优雅地飘向浅灰的天空,接着远处近处的屋墙间便零零星星地亮出了光,回家的女人进了厨房,回家的男人便也和我一样搬个凳子坐在大门口,或坐在屋旁歪歪斜斜的杂树之下,开始卷了尖嘴的烟烧起来,或端一杯寡酒、边饮边扯着嗓门与远处的邻居说着日间的农事。
关于旧日乡民的生活境况,关于屋门口静思默想的时光,关于花名“黏食乐”,就这样深深地陷入了我的记忆之中,以至于数十年都挥之不去。
童年是片乐土
●张春波
六一,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因为有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笑脸,处处都是释放童真的乐园。
乐园或者乐土,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它不仅仅是指一方地域,更多的是一种对以往美好生活时光的回味,而童年就承载着这样的情感。
儿时,家住乡村,农田为伴,深知只有辛勤劳作,才会五谷丰登的质朴真理。为此,每到农忙时节,我便会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干一些拾穗捡柴、除草灌田、端茶递水的轻微劳动。林清玄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时写道:“我们小时候一放假就要到田里去帮忙,时常天还没亮就跟阿公出去工作,到天黑才回来……”与之相比,我们则要轻松许多,一般临近中午时,父母便让我们收工了,劳动强度也不是很大。或许,年少的我还不知道累为何物,回到家后,烧水做饭、打扫粮仓、喂鸡养猪,样样争着干抢着干,稚嫩的双手感受着劳动的快乐。桑田沃土,就是我的乐园,因为“丰收”是一个很大很甜的幸福蛋糕。
我的童年,从来不缺少玩伴。暑假寒假、放学农闲,村里的小伙伴们便呼朋引伴地聚在一起,变着花样地玩耍,开拓着自己的乐土。沟渠边,倒映着我们捉鱼戏水的身影;树荫下,撒下了我们叽叽喳喳的欢笑;竹林里,印满了我们嬉戏打闹的足迹,真是玩得舒畅,耍得愉快!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看见邻家屋檐的挂钩上吊着一个大竹篮,里面装满了年货。那年头,把年货悬空挂起,一是防真老鼠,二就是防我们这样的小“老鼠”。可是又怎么防得住呢?我们搭板凳、踩人梯、竹竿敲,想尽各种办法终于吃到了美味可口的年货。这时邻家的大人回来了,看到后刚想发怒,但见我们这群馋猫的脸上、身上沾满了油渍、果渍,也就一笑了之,因为回到家中我们肯定免不了一番盘问与训斥。
乡村的暑假,我们有一项乐此不疲的活动,那就是放牛。每天下午,小伙伴们像约好了似的,一起到河滩草地放牛。骑在牛背上,或挥鞭劲舞,或齐唱牧歌,或悠闲读书,乐趣怡然。当十几头牛列队走在河滩上,那场面相当壮观,犹如古代战场上的方阵。神采奕奕的小伙伴们骑着威武雄壮的牛,向着那茵茵的草地进军,向着那清凉的河水进军,向着那幽幽的竹林进军……夕阳西下,黄昏渐近,牧童凯旋而归,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快乐的微笑。
抓蝈蝈,捉泥鳅,打弹弓,放天灯……童年的生活,多姿多彩,乐趣盎然。
如今,生活富足了,但看着孩子们“宅居”、玩电脑、看动画片、上培训班,家长们免不了心生一种对昔日童年的留恋与不舍。其实,我相信,当孩子们到了我们这个年龄,他们会觉得现在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也将如同我们一样把它在记忆中珍藏,因为童年就是精神的乐土。
荣誉感爆棚的儿子
●丁峰
儿童节前夕,学校重建鼓号队,儿子跃跃欲试,他见过鼓号队的雄壮气势,特别喜欢队里的小号,它的音色比我的单簧管和萨克斯都要高亢明亮,这让他着迷,一直闹着要加入这个团队。作为家长首先担心课余时间的排练,会占去儿子的课余时间,作业拖拉又影响儿子睡眠。所以儿子一提这话茬,我们就虚与委蛇地应付过去。下午放学回家,发现儿子情绪低落,吃饭慢吞吞,少了言语。追问之下,儿子悻悻地说:“班主任通知报名的同学放学留下来开始培训了,学校鼓号队已招满。”
看儿子态度坚决,我们就与老师沟通,希望能给儿子候补的机会。老师见儿子积极性很高就答应了,几天后刚好有同学退队,就顺利补了进去。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让儿子很是珍惜。儿子放学手攥着一把小铜号,笑嘻嘻地对我说:“老师说儿童节我们学校准备参加全县的鼓号队比赛,我们以前都是前三名,这次要争取夺冠。”“那你可得下功夫练习啊。”我鼓励着。
第一次集训回来,我惊喜发现儿子能吹奏出旋律了,只是气息不稳,尚不连贯。他自个躲在卧室里,关闭门窗,不影响邻居,有板有眼地练习着;饭后作业也特别认真,快速做好,睡前又练习了一个小时。几天下来,儿子嘴唇磨破了,自己倒不在意,让我欣慰的是儿子身上有父母吃苦耐劳的韧劲,能把老师要求的旋律都能一拍不差地演奏下来,气息饱满,音色纯亮。儿子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神采。儿子说合奏时,大家一定要看指挥的速度和节奏,无论是大鼓小鼓还是队号,哪怕是一个人出了错抢了拍,都会影响整队的成绩。儿子信心满满,为了集体的荣誉,也是蛮拼的。参加比赛的那天,给儿子换上气派的队装,小号也身挂小旗。送儿子去学校时,我专门带了相机。在鼓号队行进时,为儿子留下几张珍贵的照片。
比赛结束,孩子回来说:“学校得了第二名。我们今天上场的表现发挥出平时训练的水平,没出任何差错,老师说我们是最棒的。”言语之间,洋溢着欢喜与自豪。
我欣喜发现集体荣誉感已在儿子心里悄然萌发。儿子参加这次鼓号队活动,遂了心愿,而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什么是集体意识和团队力量。只有躬行盛会,参与过,经历了,儿子才能触摸集体荣誉的存在感。荣誉感可以提高他待人接物做事的积极性,促进他积极地做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意义。当然,不能够让孩子有太多的功利心,提倡重在参与!
本文来源:梅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