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nne
对于“民乐”的第一次深刻印象,是在六七岁时,小学的一间空空荡荡的教室。
学校有民乐团,推测这间教室曾做过小朋友们临时排练的地点。教室最后有一排柜子,上头放了一架出了一点点小问题、等待专人修理、调试的古筝。
它静置在那儿,却仿佛有一种魔力,如安然躺卧的美人,吸引了一个满脑袋“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去一探究竟。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把手轻轻搁上去,再轻轻拨动琴弦。啧啧,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有流水的声音,自指间泻出。一放一收,便是搅乱满川烟雨,其中斜阳横铺,纳竹柏影。
喜欢民乐就一个理由:好听。独一无二的,属于中国的好听。
琴筝琵琶,竽笙箫笛,钟磬龙鼓……形形色色的传统乐器,共同奏响了千年的历史,千年的风雅。
所以,当被告知10月20日至11月11日,上海民族乐团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要开启为期23天的第一轮驻场演出,我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准备欣然赶赴一场盛宴也。
作为上海民族乐团最具号召力、近年来演出率最高的原创品牌,经过全新打造的《海上生民乐》,入驻拥有91年历史的地标性建筑——上海音乐厅,是为“演艺大世界”再添重磅砝码。这一回的表演,在延续原有特色的同时,更注入了科技感和未来感,八首风格多元的原创作品经过重新创编,辅以幻变光影的迷离绚烂,焕发出海派音乐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新生魅力。而品完最后一缕绵绵不绝的余音,我的感觉是:唯一的遗憾,时间忒短了吧……
图片来源:上海民族乐团
开篇《汲古》,骨笛、篪、箫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管乐一一奏响,讲述音乐文化的起源,亦是人类文明的萌芽。
图片来源:上海民族乐团
萧
/
单管、竖吹。历史悠久,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现代改进的产物)。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
骨
笛
/
最早的乐器。管身多用鹫鹰的翅膀骨制作,也有用仙鹤的腿骨制作的。流行于中国西南、西北省份。音色高亢明亮。
排
萧
/
把若干支同种材质的音管,用粘接、捆绑或框架固定的方式,结合成一个整体乐器。音色细腻、飘洒。
篪
/
《周礼·郑玄注》:“篪,如管,六孔”;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从战国初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小两件横吹竹管乐器来看,均与文献所述篪的特征相似。音色浑厚、文雅而庄重,是我国古代雅乐主要乐器之一。
曲
笛
/
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浓厚江南韵味。
手碟与尺八唤醒一曲《水行》,如潺潺流水,悠远空灵的乐音直抵内心,歌颂着生命的智慧,展现“上善若水”的哲学奥义。
图片来源:上海民族乐团
尺
八
/
竹制,内涂朱砂拌大漆填充(地)外切口,当今为五孔(前四后一),属边棱振动气鸣吹管乐器,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唐宋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其音色苍凉辽阔,亦能表现清空、恬静的意境。
打击乐作品《火舞》,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打击乐器与中国大鼓碰撞,擂鼓穿云,迸发热烈、刚强的精神活力。
中
国
鼓
/
传统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传说“伊耆氏”之时已有“土鼓”,即陶土做成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激越雄浑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民族的祖先作为军队助威之用。
古筝独奏《墨戏》,音乐与书法相结合。多变的律动,配合俊秀飘逸的舞蹈,舞者挥袖泼墨时,筝声行云流水,尽显中国书法的气象万千。
图片来源:上海民族乐团
筝
/
汉民族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
重奏《山水》,箫、竽、中阮、大阮、古筝、箜篌、打击乐纷纷登场,再现“竹林七贤”的雅聚情景,让音乐回归山林,酣歌天地,高蹈人间。这是我本场最偏爱的一首,完全能体会作曲之匠心。
图片来源:上海民族乐团
竽
/
汉民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形似笙而较大,管数亦较多。战国至汉代曾广泛流传。“竽也者,五声之长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等唱则诸乐皆和。”
阮
/
阮咸的简称,还有一意即长颈琵琶。传西晋阮咸善弹,因得名。始于唐代,元代时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音域广、表现力强。
箜
篌
/
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民间也有流传。分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音色清澈。
《酒歌》是琵琶联袂京剧戏曲,展现项羽与虞姬的诀别之痛,诉尽千古霸王的英雄气概与柔骨豪情。
琵
琶
/
弹拨乐器首座。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颈与面板上设有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唢呐与电声《穿越》,释放国乐洒脱震撼的摇滚范儿,高亢豪放的唢呐融合帅气炫酷的电音,“煽动力”十足,博得如雷掌声。
图片来源:上海民族乐团
唢
呐
/
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唢呐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我国,是世界双簧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唢呐已成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音色雄壮,撼动大地。
合奏《丝路》压轴登场,琴音为翼,心驰千里,徜徉无极。(P.s.本来今年能去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汇点——喀什的,基于疫情考量终未成行。因此,听到这首《丝路》,也算对自己的一份安慰了……)
《海上生民乐》受到了上海观众、中国观众的好评。不少国外观众,也纷纷表示爱上了海派民乐——
图片来源:上海民族乐团
海上生民乐,天涯共此时。曲罢人未散,直道是相思。这波“国风”输出,甚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