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单簧管 >> 单簧管前景 >> 正文 >> 正文

童话无老少,音乐无国界

来源:单簧管 时间:2024/12/6
8月6日晚,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两部音乐童话经典——《动物狂欢节》和《彼得与狼》之“多媒体版”。从大标题“交响童话——奥斯卡获奖动画片·视听交响音乐会”可知节目融合了音乐、童话、动画等诸元素,其边听边看之形式对当晚甚多的孩童观众来说最欢喜不过。为让孩子们真正听明白、有收获,在原有短小、形象的音乐之外,又加入导赏环节——指挥家范焘对《动物狂欢节》组曲逐段进行了讲解,并由乐手和两位钢琴师奏出最能代表该段的音乐,抽象难懂的地方还要求重复。从此举的体贴与务实中,不难领会音乐家和主办方的良苦用心。比如讲到《动物狂欢节》第二段“公鸡和母鸡”,单簧管和钢琴的节奏、音色立刻让形象生动起来;介绍“狂奔的驴”(3)、“缓重的象”(5)以及由钢琴琶音、钢片琴等描摹的“神秘水底世界”(7)等,都深入人心——随后欣赏本曲时势必会激活这些形象记忆。在谈及全曲第11段“钢琴家”之际,范焘与台下琴童互动,探讨《哈农》等练习曲每天该不该弹的问题,后将话筒交给更有权威性的钢琴教师——担任当晚钢琴主奏之一的关常新副教授。如果刚才的动物内容多为欢乐轻松,这时的话题则转为严肃。关老师郑重介绍:要让弹琴的手指像体育运动中的四肢那样灵活、听使唤,那就得训练它!看似枯燥的练习曲,其不断的模进与重复就为让双手弹出高质、均匀、流畅的音符,且让手指“听话”。因而绝不能轻视基本功的磨练。话音未落,场内一女娃“哇”得大哭起来,因年龄太小顺势被家长抱出会场,指挥家以他的机智马上解读:一提练习曲都吓哭了!台下顿时笑声一片,瞬间拉近了与舞台的距离。进入正式表演,刚才的导赏“音”犹在耳,收效显著。从序曲到第3段“野驴”,音乐强劲,动感十足,动画配合得当。之后慢吞吞的“乌龟”“大象”与上几段形成反差,让人们在快与慢中感受艺术变化之美并得到休息;“水族馆”的交响音乐与前几段相对单薄的音色亦对比鲜明,总之,该作处处流露艺术匠心和欧洲经典音乐元素。滑稽夸张的“钢琴家”段,尽力用两架钢琴来讽刺苦练基本功之单调乏味,两位钢琴师弹得有些不齐,算是“纰漏”,反为“挖苦”增色不少——爱开玩笑的圣-桑在此处像极了谱写《告别交响曲》的海顿,也像在《波莱罗》里一展妙笔之拉威尔——偏在和谐顺畅的乐曲末尾,塞上几个不协和音响,亦庄亦谐,这其实是高明的美学境界。全作最被人熟知的是“天鹅”段,胡小雪、关常新二位的钢琴,音量和细部等拿捏准确,也难怪,两架九尺施坦威钢琴的音色不可能不美妙,只是大提琴独奏略逊色。该曲要求演奏者用不间断的揉弦,将情感起伏深深注入音乐中,感人而不凝滞,浪漫而不漂浮,而当晚的表演者都差着一层。《动物狂欢节》的尾声将全部动物“召回”,气氛推向顶点,连经常走神、开小差的孩子都能专心听完并欢声不断,就是作品与表演成功的最好证明。由泰普里顿导演,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彼得与狼》,即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同名交响童话之“定格动画版”,也是用乐器音色和旋律动机介绍了几个主要角色,之后便用大屏幕投影此动画。影片的配乐全部由乐队现场演奏,又让人耳目一新。时间掌控与衔接见功夫,与歌剧表演颇相似。童话中的角色,因其音乐动机多次出现,印象逐步加深,终与角色融为一体。这让孩童和大人从中获得对几种乐器的牢固认识,实现了该曲之设计初衷。其实类似《动物狂欢节》《彼得与狼》性质的音乐作品,较著名的还有英国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南》。“他山之石可攻玉”,这些都足资我们借鉴,而像“打开艺术之门”等暑期项目,正在向国外优秀先例靠拢。宋扬/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