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在民族危难之际,黄河在咆哮,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战斗。
用乐谱描绘黄河汹涌的浪涛,为抗战发出怒吼的,是一名原籍广东番禺的杰出音乐家——冼星海。
02:50冼星海出身于一个贫苦的渔民之家。因为父亲早逝,冼星海自幼由母亲哺养并寄居在外祖父家。年,冼星海出生时,因为举头是漫天星光,低头是汪洋大海,他的母亲给他取了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星海。
冼星海冼星海母亲写给冼星海的身世履历冼星海7岁时,外祖父去世,母子俩更加孤苦,坚强的母亲决心带着年幼的孩子前往新加坡谋生。
或许是出身于渔民家庭,从小听着《顶硬上》等水上人家的“劳动号子”长大,冼星海对音乐的兴趣与天赋很早就显现出来。在新加坡养正学校求学时,冼星海参加了校军乐队,接受正式的音乐教育。
童年冼星海14岁时,冼星海随母亲回到了广州,进入了岭南大学附中,并积极参加学校的乐队活动,担任乐队指挥。当时,冼星海家中条件不好,常常要以打工来补贴学习和生活开支。番禺博物馆讲解员郑娜介绍,冼星海刻苦专研,虚心请教,取得很好的成绩,单簧管吹得颇有韵味,被称为“南国箫手”(当时称单簧管为“洋箫”)。
岭南大学部分华侨学生与该校师生合影(第二排右四为冼星海)
此后,冼星海又先后在北京、上海求学。他在音乐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满足于当下所能学习到的内容,想要成为一名“国际的音乐家”。因此,在亲友的资助下,他下定决心,登上了驶向法国巴黎的船。
独在异乡,冼星海遭遇的苦不是一般的多。初到巴黎,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郑娜介绍,冼星海曾在日记中写到自己经常在饥饿和失业中度过,求救无门,只能在繁琐的工作之余,看琴谱、学拉琴。为生活所迫,冼星海做过餐馆侍应、理发店杂役、给别人带孩子,甚至到街头或咖啡店拉提琴讨生活费,但忍着屈辱拉了一整天,也讨不了多少钱。
冼星海在意大利罗马遭受生活的重重折磨,受尽奚落和侮辱,冼星海却从未动摇过学习音乐的意志。冼星海在日记中写到:“我们要做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要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苦,开始做成了一个可站立的住的所谓人,才算堪称为人。”在法国留学期间,冼星海凭借着努力和天赋,考入了法国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的高级作曲班,并获得荣誉奖,成为了第一个考入该班的东方人。当学校问他需要什么物质方面的奖品时,冼星海只要了一样东西:饭票。
(巴黎音乐院杜卡高级作曲班师生合影(右二为冼星海))
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内风雨欲来。冼星海对祖国的怀念日甚,常常思考如何挽救处于危难的祖国,急切地想将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国家。“这个时期他已经感受到,自己不应该做一个单纯的音乐工作者,要用自己的音乐去拯救国家,唤醒民众。”郑娜说,冼星海谢绝了各方挽留,毅然选择了回国。
抗战爆发后,冼星海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学校、农村、厂矿,举办抗战歌曲活动,教导群众唱抗日歌曲,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用音乐为武器抗敌御侮,创作了《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歌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