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单簧管 >> 单簧管前景 >> 正文 >> 正文

现代人的维瓦尔第古老与时尚的交融爱

来源:单簧管 时间:2023/1/31

文/李峥

如果没有《四季》小提琴协奏曲

话说,某天和一位朋友聊天,谈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四季》小提琴协奏曲,还会有多少人知道维瓦尔第呢?”朋友答道:“不仅仅是维瓦尔第,如果没有《童年情景》钢琴套曲,又有多少人知道舒曼呢?”这确实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某个作品让某位作曲家广为人知,而这位作曲家的这首所谓名作之外的更多作品,却往往很少有人知道。这也是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既然喜欢某位作曲家的某首作品,为什么不能再去探究一下他的其他作品呢?

对于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这个问题尤其“严重”。有多少人听过《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或者《弥赛亚》中的“哈利路亚”之后,就认定自己熟悉了亨德尔?又有多少人听过《乐队组曲》中的“咏叹调”或者《勃兰登堡协奏曲》中的一些曲目之后,就觉得自己已经了解了巴赫?也许维瓦尔第是这其中最为“损失惨重”的一位,因为一提到他,大多数人就只会想到《四季》,对他的其他作品不仅是视而不见,简直就是完全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当然,像拉莫或者珀塞尔之类的作曲家就“更惨”,因为他们的作品中没有能够被“热炒”的曲目。

这种现象是怎样一种心理造成的呢?或许该去问问弗洛伊德,不过他也未必能够给出确切答案。然而,大凡能够被大众广泛熟悉的乐曲,都具备表面上通俗易懂的特点,当然,至于听的人是否真懂了,那就无从知晓了,反正你不能指望大多数人都去欣赏像亨德尔的《西奥多拉》、巴赫的《马太受难乐》、拉莫的《卡斯托尔与波琉刻斯》或者舒曼的《交响练习曲》那样的作品,除非有某种契机,例如电影《闪亮的风采》(Shine)中引用了维瓦尔第的《Nullainmundopax》(没有真正的和平),于是这位作曲家的世俗康塔塔才被开始为专业人士之外的人们所知,但也仅限于此。

所以,应该感谢第一个将《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录成唱片的人,虽然我不知道他是谁,但正是他将维瓦尔第从巴洛克时期带到了我们所生活的现代社会之中。从此,这四首协奏曲便成为每位小提琴演奏家必演的曲目,这些演奏家中的很多人都曾不止一次录制了这套作品,再加上后来兴起的本真方式演绎的录音,以至于其唱片版本之众几乎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由此,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就不会有广为人知的维瓦尔第,这位作曲家就将一直在学者们的世界里徘徊。

遭受这样尴尬境遇的作曲家们着实令人同情,然而,只要人们了解事物的方式不改变,恐怕这样的状况就还将持续下去。但是,如果一旦打破了这种方式,你就会发现,有更多新鲜甚至新奇的事物在等着你,争相展示其与众不同的魅力;而且,一旦接触到更多的事物,人往往就会猛然发觉自己的无知,并由此期待去认识更多的东西,这样,便进入到一个良性的认知循环当中。欣赏音乐也如此,如果想要深入了解一位作曲家,重要的一点就是广泛地聆听其作品,对于维瓦尔第而言,就要在《四季》小提琴协奏曲之外去寻找突破了。

《四季》之外

维瓦尔第的创作涉及面十分广泛,数量庞大,粗分一下大致包括器乐作品、宗教作品和歌剧,其中器乐作品又包含各种乐器的独奏协奏曲、大协奏曲、合奏曲、奏鸣曲等等,另外,还有不少曲集或曲目有标题,像《和谐的灵感》、《异乎寻常》、《和声与创意的实验》、《里拉琴》以及“乡村风格”、“金翅雀”、“回声”、“圣墓”、“爱情”等等。不过,千万别把它们当成后世浪漫时期的那类“标题音乐”,在维瓦尔第这里,标题中是不含具体故事的,尽管会有一些描绘性的内容,但更多体现的是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许多新尝试,《四季》就是那套《和声与创意的实验》中的前四首。

在《新格罗夫音乐辞典》中,维瓦尔第的作品列表长达六页,据我所知,近些年还陆续新发现了一些他的乐谱手稿,法国Nave唱片公司出版的那套维瓦尔第作品系列唱片,就是依据在米兰大教堂中发现的乐谱录制的。我觉得倒是没有必要在此列举出其所有作品,也没有必要知道具体的数字,最重要的是面对如此庞杂的作品,该如何从中选择一些特色鲜明的作品来欣赏。不过,在这里我们还是应该先概览一下维瓦尔第的全部作品。

首先是器乐作品。维瓦尔第为许多乐器都写过协奏曲和奏鸣曲,据资料显示,前者是五百多首,后者是七十多首,从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双簧管、大管等现代人所熟悉的乐器,到抒情维奥尔琴、竖笛、沙吕莫管、木管号、曼陀林、琉特琴等现在已经很少被用于乐队中的古代乐器,它们都曾在这位作曲家的器乐作品中作为重要角色出现。还有一些为各种不同组合的乐器组与乐队的大协奏曲,或者为弦乐合奏的乐曲,其中有一首出自《和谐的灵感》的《b小调四把小提琴协奏曲》,是经常被演奏的著名曲目。前面所提及的那些曲集或曲目,也都是维瓦尔第最具代表性的器乐作品,被录制成唱片的频率相当高。

其次是宗教音乐以及世俗康塔塔。这部分音乐虽然数量不及器乐作品,但却属维瓦尔第音乐中的精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三首《荣耀经》中D大调的那首(RV),这首作品开始时由乐队齐奏的大幅度跳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维瓦尔第式音乐的典型例子。在宗教音乐方面,他还创作了为双合唱队的《慈悲经》、《上帝如是说》、《赞美圣婴》、《圣母经》、《圣母颂歌》、《圣母悼歌》以及一些经文歌和少量清唱剧,其中清唱剧包括目前已经出版唱片的《犹滴的胜利》。维瓦尔第的世俗康塔塔全部是独唱形式的,使用器乐合奏或通奏低音作为伴奏,前面曾提到的《Nullainmundopax》(没有真正的和平)以及《爱情,你胜利了》,是其中最著名的两首。

再次是歌剧。也许很多人不会想到,维瓦尔第总共写了九十多部歌剧。虽然大约一半已经遗失,但流传了下来的仍有四十多部,其中的一些近年被录制成唱片,包括《真理出于考验》、《奥林匹克竞技》、《忠实的少女》、《愤怒的奥兰多》、《疯狂的奥兰多》、《蒂托·曼利奥》、《阿尔米达》、《法尔纳斯》、《阿特奈德》、《格丽塞尔达》等。个人认为,就从全剧来看,《真理出于考验》和《奥林匹克竞技》十分值得一听。不过,维瓦尔第的歌剧全剧对于初接触这位作曲家的人来说,不是很好的入门曲目,我觉得除非对此有特别的喜好,否则找一些优美唱段的精选就足够了。

维瓦尔第的历史功绩

有不少朋友对我说,维瓦尔第的音乐听起来都差不多,其实那是由于对他的作品接触不够广泛所致,这就像不了解海顿的人,会把他那些各具独创性的一百多首交响曲搞混,或者像不了解布鲁克纳的人,会把他那些拥有不同主题的交响曲搞混一样。更何况,维瓦尔第对于纯器乐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我在上一部分已经提到,他在创作中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具体说来,就是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配器试验。

熟悉音乐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巴洛克时期之前,声乐作品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纯器乐作品在创作份额上则所占甚少,像斯维林克的管风琴音乐、伯德的维吉那琴音乐、乔万尼·加布里埃利的铜管乐“坎佐纳”,应该是那一时代最棒的纯器乐曲了。这三位作曲家虽然出生在16世纪,但他们的一生却横跨到17世纪,所以他们应该不完全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而从另一位处于两个世纪之交的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声乐统治地位的坚固,这位第一个写出了成熟歌剧的作曲家,一生的创作除了歌剧,就是牧歌,以及宗教合唱作品,几乎没有一部独立的纯器乐作品。

在早于维瓦尔第出生的作曲家中,科雷利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创作量不大,仅有六个编号的作品,却皆为精品。其中前四个编号的作品是迄今为止最杰出的巴洛克三重奏鸣曲,另两个编号的作品是一套大协奏曲和一套小提琴奏鸣曲,也许它们是早于维瓦尔第、由意大利人创作的最成熟的纯器乐作品。以此为基础,维瓦尔第写下了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色彩更绚烂的纯器乐作品,使音乐的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他的历史地位也因此得到了确立。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数量最多,他本人在当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在创作中尝试一些新颖的表达方式,例如将文艺复兴时期声乐中的回声效果“移植”到小提琴演奏中,《“回声”小提琴协奏曲》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它明显受到了蒙特威尔第的《真福童贞女的晚祷》中一段带有回声的男声独唱的影响;再如拨弦的运用,曾在大家熟悉的“冬”的“广板”乐章以及其他一些协奏曲中出现。虽然我们不能拿后世的帕格尼尼对小提琴演奏技术的贡献来与之相比,然而对于距今三百年之遥的维瓦尔第来说,这不仅是非常了不起的创造,更是一种超前的意识。

在维瓦尔第的创作中,大提琴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这种乐器的独奏地位由此得以确立,不论在当时还是今天看来,维瓦尔第的这一贡献都是无人可比的。在巴洛克时期,大提琴多作为通奏低音中的一件乐器,维瓦尔第为这样一件乐器创作了二十几首协奏曲及将近十首奏鸣曲,其中的大提琴协奏曲,与作曲家其他音乐的特色有着很大差异,或许它是维瓦尔第谱写的最深沉的音乐。在木管乐器方面,维瓦尔第创作的一套长笛协奏曲,在充分发掘长笛这种乐器的潜能方面做出了尝试;当然,我们还不能忘记他为双簧管、大管等木管乐器创作的协奏曲,让音乐世界中又增添了更丰富的色彩。

维瓦尔第留传后世的大协奏曲也有一定的数量,这种在乐器组与乐队之间形成竞奏所构成的音乐,为作曲家的配器试验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不仅有由四把小提琴与一把大提琴所构成的乐器组,还有由抒情维奥尔琴、双簧管、大管、木管号,或者竖笛、双簧管、大管、小提琴所构成的乐器组;在一首为乐器组与弦乐和通奏低音的《降B大调协奏曲》(RV)中,维瓦尔第竟然使用了小提琴、双簧管、沙吕莫管、三把维奥尔琴的大型组合。这些乐器组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现在仍然流行的乐器,还有已经成为历史的乐器,例如沙吕莫管,就是现代单簧管的祖先。

另外,特别要提醒的是,当时的一些概念往往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思截然不同,例如“sinfonia”,在当时不是“交响曲”或“小交响曲”,而是“古序曲”的意思,并且巴赫的“三声部创意曲”也使用了这个名字。同理,当我们看到维瓦尔第的一套为弦乐与通奏低音的“concertiperarchi”的作品集时,应该把它看作“弦乐合奏曲”,而不是“弦乐协奏曲”。事实上,巴洛克时期的独奏协奏曲也与后来古典和浪漫时期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小提琴协奏曲,在维瓦尔第的手中是小提琴与乐队之间的“竞奏”,或许这是一种音乐形式在形成的过程中,必不可少要经历的阶段吧。

如果说维瓦尔第创作的大量纯器乐作品,使器乐取得了与声乐平分秋色的局面,那么他所做出的各种配器试验,则为后来曼海姆管弦乐队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古典时期,海顿对交响曲创作的实验精神,几乎与当年的维瓦尔第如出一辙。即使在巴洛克时期,维瓦尔第的影响也是随处可见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巴赫,他不仅曾深受其影响,还将维瓦尔第的《B小调四把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了《A小调四架羽管键琴协奏曲》。

威尼斯的环境与维瓦尔第的创作

通常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作曲家的经历与其音乐内涵联系在一起,不过,这对于巴洛克作曲家来说似乎就不太适用了,他们的创作往往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4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