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单簧管 >> 单簧管发展 >> 正文 >> 正文

乐器流氓一夜爆红杭州唢呐老师说唢呐

来源:单簧管 时间:2023/3/11

曾一度被人淡忘的古老乐器唢呐,如今却在网络上意外走红。

近些年来的大荧幕上,相继出现了唢呐的身影,不论是讲述传统唢呐艺人故事的《百鸟朝凤》,还是集二次元与音乐元素于一体的校园电影《闪光少女》。

尤其是在《闪光少女》中,那段西洋乐与民乐同学在楼道里展开的斗琴battle,随着最后唢呐的声音一出,令西洋乐一方瞬间“哑火”。

这个经典的片段至今仍在各大视频网站上被不断翻新刷屏。

不过印象里,这门奔放、嘹亮的乐器,和温和委婉的江南水乡,却总是有些格格不入。

在杭州是否也有从事唢呐教学的老师存在?

乐器学习日益普及的今天,又有多少孩子会选择唢呐这门乐器?

01

宋广顺,浙江省歌舞剧院的唢呐演奏员,醉心于唢呐演奏已经三十余年,也是目前杭州极少数从事专业唢呐教学的老师之一。

宋广顺来自于山东的一个唢呐演艺世家,从他爷爷的爷爷那代起,他们家里便一直从事着唢呐表演。

宋广顺6岁时就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把唢呐,从小在爷爷和爸爸的熏陶下,跟着一起练习唢呐。

北方乡村里的红白事,往往便是唢呐的主场。

“我们那会儿管这些叫作‘上事儿’,只要一放假,我都会跟着爷爷爸爸一起去村里演奏。”

一场红白事通常要持续两天左右,跟着队伍整场吹下来,往往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电影《百鸟朝凤》剧照——人这辈子两个最为重要的时刻,都有唢呐相伴。

小时候的经历,也让宋广顺自然而然踏上了专业的音乐道路。

本科和研究生分别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的他,曾拜师仲冬和、刘炳臣、王彬林三位大师学习唢呐,此后又跟随上海音乐学院著名唢呐演奏家刘英教授学习。

年,他选择来到杭州发展,进了浙江省歌舞剧院。

江南自古以来便是一块风水宝地,不过对于唢呐来说,当时的杭州可绝对算不上是什么沃土。

宋广顺刚进入浙江省歌舞剧院时,团里只有两位吹唢呐的老前辈,放眼整个杭州的民乐、戏曲团体,从事专业唢呐演奏的老师也寥寥无几。

有一件事他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那时候我刚到杭州,想要拜访一下浙江省的老前辈们,和大家见个面,结果最后一顿饭局总共就来了两个人,满桌的饭菜我们最后都只能打包带走。”

好在近年来随着传统民乐的发展,曾经一度被冷落的唢呐,也渐渐“恢复”了生机。

从最开始饭局上零星的三两人,到如今一场唢呐专场音乐会中上百支唢呐百花齐放,宋广顺见证了唢呐在杭州近十余年来的成长。

▲从年起,宋广顺每年都会举办自己的专场音乐会,就在上个月15日,他在浙江音乐厅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宋广顺唢呐独奏音乐会”,浙江省交响乐团在现场为他伴奏。

02

唢呐是一件无法“成为配角”的乐器,被网友们戏称为“乐器界的流氓”。

哨子、气盘、芯子、杆子、唢呐碗,小小的一支唢呐便由这五部分组成。

看似十分简单,但却有研究表明,唢呐的声音频率是钢琴的两倍,而响度是钢琴的四倍。

这也因此造就了唢呐所谓的“流氓属性”,但凡唢呐一响,基本上无论什么曲子都会被带进它的节奏里,以至于有些学校在进行专业考试时,都要特地把唢呐考场安排在一个单独的楼里进行。

“一支唢呐单挑一支乐队”,这句话绝不只是说说而已。

说起唢呐,就不得不提及年上映的影片《百鸟朝凤》。

这部改编自肖江虹同名小说的电影,讲述了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的故事。

宋广顺对于这部电影也是感慨颇深。

他说,如今依然有很多人觉得这门古老的乐器“又土又俗”,就差要被时代所淘汰。

▲虽说是中国的传统民乐,但实际上唢呐却是纯正的舶来品——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语中“Surnāy”的音译,大约在公元3世纪,唢呐才传入中国。

在宋广顺看来,“俗”,只是人们的固有印象,唢呐绝对称得上是一门洋气的乐器。

目前的唢呐演奏,其实也很注重音准音色,情感表达以及各种技法的使用。

▲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0:48

▲唢呐版的《男儿当自强》,更显一种江湖气息。

唢呐特别适合用来表现大喜大悲的情绪。唢呐演奏中那首著名的乐曲《百鸟朝凤》,就是通过一柄唢呐模仿出几十种鸟儿的声音。现场,宋老师也向我们展示了唢呐在近代的改良版本——加键唢呐,外形接近于西洋乐中的单簧管或双簧管,音域更加宽广,也更具有表现力。

“在我们唢呐的演奏技巧中,光是笑就有五种。”

▲影片《红高粱》中,影片一开始就是一阵唢呐,“奶奶”坐在红红的轿子中,一脸失望无助,而在轿外欢快的唢呐声衬托下,轿内“奶奶”的哭泣更显得悲凉。

▲央视版水浒传中,唢呐一响起,便意味着有人要挨揍了。

现场,宋老师也向我们展示了唢呐在近代的改良版本——加键唢呐,外形接近于西洋乐中的单簧管或双簧管,音域更加宽广,也更具有表现力。

03

相比于“传统民乐四大件”笛子、古筝、琵琶、二胡,学习唢呐的确有着不少外在阻力。

像古筝这样的乐器,即便是在不弹奏的情况下,摆在那里也是一件艺术品;而唢呐却不一样,它的外观简单朴素,不仅上手比较慢,更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练习。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们自然也舍不得孩子受苦。”宋老师告诉我们。

再加上唢呐的“嗓门”向来要比其他乐器大,如果没有合适的条件或场地,练习时难免会有“扰民”之嫌,要是吹的水平太次,接到邻居乃至小区保安的投诉,也是常有的事。

如今,孩子能从日益紧张的空余时间里挤出一部分来学习乐器,已实属不易,唢呐难以成为大多数人学习民乐的首选,其实情有可原。

不过,在杭城工作的这些年里,宋广顺也发现有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民乐发展,不少中小学都开设有民族乐团,每年也会招收包括唢呐在内的各类民乐特长生。

宋广顺自己就被不少学校请去担任过外聘教师,“组建民乐团或许是出于学校自身发展以及校园建设的需要,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也极大地带动了唢呐艺术的发展。”

任何一门乐器的学习都有相应的门槛,唢呐自然也不例外。

年龄太小,肺活量不足,往往吹不响唢呐;气息不稳,吹出来的音又不够准。

宋老师表示,现在小学二年级孩子的身体素质条件,就已经完全达到学习唢呐的基础。至于他到底有没有天赋去驾驭这门乐器,那还要看进一步的学习。

04

来杭14年,宋广顺已带出过不下一百多名学生,他们中有些尚在学校学习,也有一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在温州越剧团、浙江婺剧院等乐团担任要职。

目前在宋老师这边学习的共有20多位学生,其中年龄最小的是小学二年级。

这个数字,换作其他乐器,也许只能算是微不足道,但对于人员基数本就较少的唢呐来说,已经非常可观。

有些家长单纯只是觉得“吹唢呐很有男子气概”,而让自家孩子来拜师学习;当然也有家长可能会出于升学的考虑,故意避开市面上的大热乐器,选择冷门的唢呐来获取优势,但不管怎样——

“学习唢呐,确实影响甚至改变了不少孩子的人生。”

采访中,我们还见到了刚刚从学军中学毕业的学生郑鸿晖。

他的曾祖父是当时的民间唢呐艺人,但是到爷爷那辈却遗憾失传了。

爷爷特别希望孙子能够重新拾起这门技艺,所以郑鸿晖也从小学二三年级时便开始跟随宋老师学习唢呐。

郑鸿晖参加了今年高校高水平艺术团的考试,获得了包括同济大学在内三所大学的降分录取优惠。

在今年的高考中,他最终以分的成绩,成功考进、之列的河海大学。

如今,包括北大、清华、复旦在内不少高校的高水平艺术团招生考试中,都有唢呐的一席之地。考生们通过自己的艺术特长,也可以在高考中享受相应的降分录取优惠。

这倒并不是说让家长、孩子过于功利地去追求成绩与升学,宋广顺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更多人去正确地认识唢呐这门乐器。

虽然相比于其他乐器,目前学习唢呐的人仍在少数,但是宋老师相信,作为传统民乐,唢呐不会“死亡”。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也会越来越感受到这门古老乐器的魅力。

长久以来,宋广顺对自己的定位一直都十分明确,“做一名唢呐艺术的传播者,自己有义务也有能力将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认识这门乐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