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自我成就的人,之后才有阶级再生产,培养出资源丰厚、视野广阔的孩子。
——遇言姐
去年,伦敦政经教授金刻羽的言论引发了一些批评。
遇言姐不太确定金刻羽的原意,可能作为高高在上太久的学者,金刻羽也有在认知上的短板吧。
所以,我今天就先不谈争议的部分了,还是说说金刻羽的家庭教育和学术成绩吧。
▲其实金刻羽之前也说过,活在精英的虚拟世界,有时候是有点茫然的
金刻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培养出来的优秀孩子。
几年前,有一篇刷屏文章谈到金刻羽,意思是“比你出身好的人还比你努力”——
14岁从人大附中去美国读私校,26岁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29岁拿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教授职位,耶鲁、哈佛、清华、加州伯克利的客座教授,历峰集团最年轻的董事,30岁前在顶级经济学刊物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还是独立作者。
此外,金刻羽的中英文都是母语水平,法语流利,钢琴和单簧管的演奏是专业级。
在一个视频中,金刻羽展示了她的衣橱。
她抽出一件薄如蝉翼的半透明晚装,笑笑说:每个女孩都该读个博士,想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遇言姐这样的学渣其实并不同意,因为这辈子我也不会读博士了,可是我们有某宝啊)
人生百事对于她仿佛信手拈来,从外型到履历,甚至她的名字,都是满格的优等生感。
忘了说,金刻羽老爸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
“刻羽”取自《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
一听便知父母是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
写金刻羽的那篇文章刷屏时,正值阶级固化论调大行其道,大家对金刻羽的家境难免意难平。
但是大家心里也明白,如果不是本人执着又努力,光靠拼爹是走不到这步的。毕竟,走学术路线从来不是二代们的首选。
二代们去摩根高盛挂职的人很多,但做到名校终身教授的凤毛麟角。毕竟,搞学术需要真功夫,论文要自己写,课题要自己做,学生要自己带。
最近,遇言姐看了金刻羽的几个视频。
一则是谈美国为何总是误判中国经济,一则是关于数字货币可延续性的探讨。
视频中的金刻羽宜动宜静,39岁的她化着烟熏妆,穿紧身上衣和高腰铅笔裙,头发梳成慵懒松散的式样,非常漂亮。
自从金刻羽的履历刷屏后,大家就一直有个疑问:
一个优秀孩子的诞生,家庭因素有多大?以及,普通家庭能培养出金刻羽这样的孩子吗?
现年39岁的金刻羽生于年。
她的父亲33岁上才有这名独生女,在那个年代肯定算是很晚生孩子了。
我们不谈金立群做到了多大的官,遇言姐更感兴趣的是,金立群是一个十分热爱学习的人。
年金立群高中毕业,接下来的10年,金立群靠着下工后在草棚中反复阅读高中老师送给他的一套英文版《莎士比亚全集》度过。
那是他闷头练内功的10年。
十年莎翁,读得入骨入髓。
后来,读莎士比亚成为了金家的传统。
金刻羽上初中时已经可以熟读莎士比亚,有次被记者问到个人生活,她随口抛出莎翁的话作答:“Brevityisthesoulof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因为下乡10年未曾间断英文学习,78年一恢复高考,金立群便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大学。
当时他已经29岁,没有读本科,直接被研究生录取。为了买一套新版的莎士比亚,花掉了卖米得来的6块钱,为此还饿了好几天的肚子。
在大学,金立群主修英美文学,他的老师便是许国璋(就是《许国璋英语》的作者),从师承上来说,金立群又是钱钟书的徒孙。
金立群的研究生读了两年便毕业。
当时是年,百废待兴,人才难觅。适逢中国恢复了世界银行席位,财政部急需懂外语的工作人员。经许国璋推荐,31岁的金立群一毕业就被委派到位于华盛顿的世界银行工作。
2年之后,女儿金刻羽出生。
那时期,金立群虽不是什么大官,但作为首批接触西方金融的外交人才,金立群带给女儿的视野是无可比拟的。
遇言姐看了一下金刻羽小时候的照片。
80年代的氛围感满满,跟同时代的小朋友没有什么不一样,她那条红色健美裤遇言姐也有同款。
要说区别,还是在家庭教育上。
金刻羽很少提及家事,被问到时,总是推脱:“咱们不聊这些。”
但在一次采访中,她简要提到,父母家有许多中外名著,包括《红楼梦》的所有版本;家人总在一起阅读文学、诗歌,或是欣赏音乐。
“父亲下班后,一有时间就读书。我们每天吃完晚饭,不看电视,而是全家一起读书,或者进行户外运动。小时候,家里对我的教育并没有什么明确具体的方向,只是根据爱好兴趣,多看一些书,多接触不同的事物。”金刻羽说。
金立群自己则承认,夫人在培养女儿上倾注了很大心血,没有逼迫孩子死读书,而是培养了很多兴趣,钢琴、黑管、游泳、溜冰、网球,都是从小养成的爱好。
金立群有两个特点。
第一,学术态度端正。
他说自己的最高学历是北语硕士,论文上的每一个字都是自己写的。“硕士就是硕士,我不贪图虚名,那种混日子拿到的博士学位我不要。”
有大学请金立群去做英国文学博导,但是他没有带过一个学生,原因是:要带学生就该全力以赴,对学生负责,而自己没有充足的时间。
90年代,金立群翻译过一本投行巨著《摩根财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利用余暇,历时二载,校对三遍。”
如果说翻译投行传记尚且关乎金立群的工作,他编辑《英国诗歌选集》则完全出自个人志趣。
《英国诗歌选集》由金立群的大学老师王佐良先生选编,金立群进行注释,这本书的豆瓣评分高达9.9。
本着严谨精神,金立群不对原文进行翻译,只撰写注释和题解。
读者的评价是:迄今为止中文注释英诗最具代表性的力作。
此外,金立群手上还有一本一直在写的莎士比亚研究。
第二,思路手段灵活。
金立群读书有两个原则。第一:只读具有长久价值的好书;第二:要以批判的眼光来读书。
80年代,金立群在波士顿大学进修时,本有机会升读博士,却被他自己放弃了。
据他说,自己当时已经看完了全部经济学经典,结论是,经济学需要比较全面的知识,但并不过分依仗学术的东西,政策的水平和解读的视角更加重要。
这种务实也体现在金立群的交际中。
尽管金刻羽说自己的父亲其实不喜欢交际,但外媒对金立群的许多报道,都提到过他是一个“很会”的人。
英国《金融时报》写过一段饶有趣味的报道,讲金立群如何拉拢欧洲各国加入亚投行。
“英国人认为他是一位亲英派,因为他与英国人交流时喜欢引用莎士比亚;法国人认为他是一位亲法派,因为他用法语讲述自己多么迷恋法国文化;德国人也喜欢他,因为他赞美德国人做事一板一眼。”
纵横捭阖的手腕,被称为现代张仪,却也是外交官必需的素质。
遇言姐小时候家里也有一套朱生豪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但由于没人指点,我读得意兴阑珊,丝毫不觉得妙处,到现在也没读完。
而金刻羽有这样一位爱学习的父亲,自然会带来言传身教。
14岁时,正在人大附中读初中的金刻羽决定出国。
留学是金刻羽自己的要求,因为觉得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她去的是纽约霍瑞斯曼私立学校,年的学费为5万5千美元。
纽约的私校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像《绯闻女孩》中演绎的一样——按家庭经济收入分层,学生之间往往不友好。
“纽约冷酷缺乏人情味,对于刚离开家的小女孩来说,适应起来的确艰难。”金刻羽说。
好在除了在价值观上不适应外,金刻羽没有任何语言障碍。
3年后,金刻羽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进入哈佛。
不过说实话,对于非富即贵的纽约私校学生,上名校并非难事。
金刻羽的14位同学中有12位被哈佛录取,剩下的两个人去了斯坦福和普林斯顿。
年,金刻羽进入哈佛大学,原本计划读人文历史的她,接受父亲的建议改学经济。
▲熟龄的金刻羽比学生时代漂亮多了,女性真是不用太担心自己的年纪
有些文章说,金刻羽本科两年就读完了。
有一说一,金刻羽的履历上写的是本科念了4年,5年之后,26岁的金刻羽又获得了哈佛博士学位。
毕业后,金刻羽接受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职,凭借两篇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仅仅3年后,年仅29岁的金刻羽便拿到终身教授职位。
《美国经济评论》是经济金融学的Top1刊物,投稿接受率只有7%。金刻羽发表的文章是她毕业论文的一个章节。
遇言姐问了下读宏观经济学的朋友,说是金刻羽把颠覆传统的理论解释得很漂亮,论文能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算是实至名归。
讲真,在学术界,父荫的影响力是最小的,你论文写得好就能出版。
而金刻羽的学术能力,无论在哪所大学拿到终身教职都是妥妥的。
金刻羽的家境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有记者直截了当地问过她这件事儿,金刻羽的回答是——
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是超级努力和超级自律的,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家庭不是必要条件。但是家庭的确可以辅助一个具备成功者素质的人更快地发展。以及,一个人最终的成功,一定是出于热爱,这才能长久和持续。
这话我特别同意,遇言姐就认识一家三个兄弟全部出任大公司的CEO或者CTO,而他们的父母就是一对勤勤恳恳的农民而已。
几年前,金刻羽的履历刷屏时,豆瓣有一篇文章火了。
那篇文章是一个哲学博士写的,他说自己出身富庶的小表妹也是一个金刻羽。
他说自己羡慕表妹可以无限制地扩展自己的爱好——
学钢琴,父亲找来音乐学院的系主任教;
学美术,父亲找来国家二级画师给启蒙;
学游泳,父亲找来的是省游泳队的教练;
小小年纪就有自己的儿童高尔夫球具,跟身为上市公司总裁的父亲共用教练。
▲还是接着放金刻羽的美图吧
此外,表妹拥有与卧室连在一起的独立书房,占据两面墙的书由博士表哥亲自选购。
表妹在小学阶段已经拥有难以想象的阅读量,初一已经在阅读《万历十五年》、《乡土中国》、《金融的逻辑》,写作和思维都远超同龄人。
而表妹在见多识广后对自己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出国夏令营回来会主动提出自己需要补习英语。
这位表哥感慨,自己儿时由于缺乏引导,读了不少烂书浪费时间,而表妹在自己的指点下,避免了无谓的时间成本消耗。
所谓经典,必须得是反复读的,无论金刻羽还是表妹,能够更早接触到经典,这对于人文修养而言是关键性的优点。
这篇文章在豆瓣上火了之后,很多人向作者要表妹的书单,遇言姐也抄了下来打算备用。
可是我再一想,就算一般家庭的孩子可以在初中读到《莎士比亚全集》,是不是还缺少指点的老师呢?如果孩子的兴趣可以保留到大学就可以寻到老师,至少是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了。
而这位表妹呢,她读《金融的逻辑》,她那总裁父亲有耐心亲授什么是风险投资;她读德鲁克管理学,她的母亲就把孩子带去公司,在孩子面前讨论公司事务,给她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过,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表妹和金刻羽这样的环境,至少他们的父辈也是自己靠努力成长的。
金立群出身于江苏的贫农家庭,类似前两天遇言姐写到的刘墉,9岁丧父,和小脚寡母住在违章建筑。
他们是自我成就的人,之后见识到更高的世界,培养出资源丰厚、视野广阔的孩子。
所以,说白了,还是要认真地把自己打造成更好的人,才有可能让孩子们拥有更高的视角。
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不努力怪出身,别动辄就嚷“看看人家出身”,要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机遇。
这个世界上,有金刻羽这样优秀家庭的优秀孩子,跑得比别人早,也有黄铮、张一鸣这样出身普通家庭的优秀孩子,经历过一次一次的尝试,最终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成就。
与其羡慕金刻羽这样的家庭,还不如让自己的能力更加精进。
英雄从来不问出身,而更重要的是,羡慕优秀的孩子,不如让自己成为优秀的父母。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