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单簧管 >> 单簧管图片 >> 正文 >> 正文

广陵琴唐乃扬继师学,抚烟雨绿杨夜话

来源:单簧管 时间:2023/4/20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里去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公元前年,鲁国。季氏专政,上僭天子,下叛大夫,圣贤斥逐,谗邪满朝。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援琴而歌:“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从此,古琴曲《龟山操》,名满天下,历经千年,流传至今。时人习琴,由易入难。练指法,熟音律,常以《仙翁操》《秋风词》入门。回环往复,意短情长。月白风轻,清新淡雅。唯有此处,琴音之中,常闻悲愤,弦中散出。入门之曲,为《龟山操》。师者,唐乃扬也。

书香门第,箫笛传家中国人是常说“缘分”的,似乎将一切得到或失去,都可以归结于“有缘”或者“无缘”。如此说来,唐乃扬和音乐的缘分,就有些命中注定的意味了。唐乃扬出生扬州的书香门第,父亲是当时鲁迅中学的老师。闲来无事的时候,经常听闻父亲在家吹奏一支单簧管,竹子制成,声音清越悠远。彼时,唐家住在大东门街石灰巷26号。18号住着刘家,也有年纪相仿的少年,见面时常常点头微笑。相邻的院落中,常有笛声飞扬。觅了过去,就见邻人吹笛。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唐乃扬欲学,邻人也善教。不多时,已能指口相应,笛声婉转悠扬。此时,邻人却笑称,自己一直都是吹的“反手笛”,唐乃扬正吹,也能悠游柔转,左右皆逢源,乐赋早显现。

后遇良人,一见倾心。其父姓沈,名为鸿渐。他是一代箫笛大师,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生于乱世,值此境遇,常感悲愤,无限感慨,寄情箫笛。闻其声者,无不如同江州司马,泪湿青衫。若与笛声相比,箫声低回沉厚,却极具穿透力。唐乃扬时常觉得,听完一曲,时隔多时,仍在回味,无穷无尽。近听笛子远听箫,笛声之妙,如同珠玉溅盘,叮咚在侧。箫声之远,如同山谷回响,连绵不绝。唐乃扬跟着岳父,不仅吹箫弄笛,也学制作,那些自然界的竹木,妙手制之,就能奏出美妙音符。后来,唐乃扬又遇少时刘姓少年,负琴而行,神情自若。相问,才知这位刘扬,乃是出生于古琴世家。原来,这世间千丝万缕的缘分,终究是要把唐乃扬推到乐器这个行当中来的。身在其中,他挑挑拣拣,最终的目光,落在了古琴上。

胡师裂帛,梅师绵长中国古典乐器,既可单独成奏,也能相映成趣。琴箫和鸣,丝弦一拨,洞音一起,宛如天籁。常与苏菲合奏,至今也是经典。长久以往,也想一试,古琴之妙,高古之远。经人介绍,拜于胡荫乾门下。那时学琴,多是前往师门求教。一辆自行车,穿越城市,也让春夏秋冬的轮转,都在古琴弦上纷纷滑落。胡老师授艺,限于当时条件,没有专业琴桌,就将琴搁放在八仙桌上,素手而奏。胡师劲道,如闻裂帛之声,穿云而来。琴曲都是口传心授,苦于无琴练习,回家途中,为了记谱,常以自行车车把为琴,练习指法徽位。入古琴门,听高远曲,开始就是《龟山操》,再及其他。胡荫乾也曾和沈鸿渐同行,前往四川,参与古琴打谱,琴箫合奏,一曲《鹤鸣九皋》,似有仙鹤飞舞之姿,清亮之声直上云霄,技惊四座。回扬之后,意犹未尽,将其古谱,赠予唐乃扬。后来胡老师病逝,这份古谱,尤显珍贵。待到刘扬从南京接回梅曰强,那间位于剪刀巷内的小屋,就成了扬州琴人趋之若鹜之地。至今,唐乃扬的脑海中,还能清晰地重构出那间小屋的布局。内是起居,外隔两间,梅老师时常在门口教琴。那时,梅老师一奏《梧叶舞秋风》,立于一旁的唐乃扬,就觉秋风萧瑟,满目桐叶摇落。至于《良宵引》《平沙落雁》《忆故人》等琴曲,更是意境悠远,意趣盎然。梅老师讲琴,也是深入浅出,弹琴之时,力道把控,尤为精准,梅老师就说,“如同起重机吊着数吨的重物,在物体表面上轻擦而过”。这种讲解,举重若轻,化繁为简,何等通透。如今忆来,梅老师弹琴,细腻绵长,这种细腻多姿,来自于对于古琴曲目的深厚理解。唐乃扬经常觉得,自己回家途中,明明已经离开数里,似有琴声,潜伏耳中,余音袅袅,娓娓道来。那时学琴,好学不倦,如痴如狂,手不离弦,运动不止。梅老师也感慨,在其弟子之中,谈到继承,唐乃扬是佼佼者。梅老师还专门为他欣然写下“吟猱绰注总在情,千变万幻不离实”,题在自己的照片上赠励唐乃扬。于是,在广陵琴派的传承体系之中,唐乃扬在无意之中,就接收到了来自胡荫乾、梅曰强等古琴大师们的传授,以及刘荣珍、刘汝珍等琴家们的指点。他们之间或有差别,但是琴技和学养,都统归在广陵琴派的大河之中,浩浩汤汤,川流不息。

传承师统,谱写新曲梅师逝去,琴声远去,但是那些音符,还是在琴弦上残留着温暖的记忆。唐乃扬一旦抚琴,脑海中都会立刻浮现起梅老师的身影,虽是清瘦,但却风雅无边。琴声里的梅花,开得柔软,却很坚韧。琴声中的良宵,秋夜清冷,却有暖意。就有人说,唐乃扬的琴,最近梅先生。继师学,传琴艺。广陵古琴的传奇,正是在一代代琴人的传继中,生生不息的。不仅是在扬州,还有外地的学生,如若相邀,必定前往。常州境内,天目湖旁,溧阳也有琴友相约,时常前往,琴声里的高远,伴随着湖面上的风,拂面而来。让唐乃扬感到有些惊喜的是,古琴史上那段因焚闻名的“焦尾”传奇,就是发生在这片青山碧水之间。时逢盛会,遍寻良曲。唐乃扬询问,当地是否有民歌遗存?可惜此类素材极少,就需现创。好在,这里的山水也是极具灵性的,天目湖水的波澜不兴,南山竹海的清风阵阵,都最适合古琴曲去表达,去演绎。一曲《南山烟雨》慢慢在心中谱成,节奏舒缓,音调悠扬,听闻此曲,可登南山,可眺远湖,这一片江南的烟雨蒙眬,间或揉入着江苏民歌的亲切,就在琴曲中娓娓道来了。那一年,溧阳的茶博会上,唐乃扬端坐抚琴,《南山烟雨》首演,顿时水面平息,山林俱静,唯有琴声,悠悠扬扬,挥洒在天地之间。唐乃扬建琴社,名为“正谊”,从琴社名,直通汉代大儒董仲舒。当然,这是一种草蛇灰线式的传承。从孔子的《龟山操》,到董仲舒的“正谊明道”,恰恰传递出唐乃扬的授琴心得:“正古风音韵之谊,明传统文化之道”。正谊琴社,何处去寻?个园对面,非遗集聚。漫步其中,有墙围之。叩环相问,推门而入。边廊围绕,飞檐翘角。茅草为顶,芦席为壁。此处听琴,最是相宜。最妙的,莫过于那些檐角上的垂落,似乎是经年的风霜,也经不住琴声的诱惑,慢慢挂了下来。身处此中抚琴,如同借来对面园中的千竿翠竹,能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了。记者王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