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有聋生的父母、老师、同学,
还有慕名而来的观众。
有人在朋友圈写道:
孩子们不仅仅在演奏,
他们是用手中的乐器,和不公平的命运抗争。
——第个天天正能量获奖故事
“让一群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来演奏音乐是一件疯狂的事。”
近日,厦门市特教学校“聋生管乐团”举办了场专场音乐会,台上的乐手听不到乐曲和掌声,但他们看到了观众激动万分的眼泪。
“微光成炬,温暖同行”音乐会现场
这支特殊的乐团有25名乐手,绝大多数是有中重度听力障碍的聋生,2名孤独症孩子,因而又被称为“聋生管乐团”。
年起,厦门敦善乐团每周派老师免费上课,只为让他们拥有和普通孩子一样的机会。用手感知音乐,通过振动去识别音符,普通学生需要十遍二十遍的练习,他们则需要次、次……
六年时间,敦善乐团的老师用爱和巨大的耐心来连接无声世界和音乐世界,也在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笑容里,看到坚持的力量,“让孩子们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年12月27日,市特教学校管乐团专场音乐会在专业音乐厅——五缘音乐厅举行,18名学生上场,带来了十多首国内外经典曲目。
仔细看这场音乐会,还是能看出不同:敦善乐团的老师们分坐在学生中间,或用手在学生的肩头、腿上轻打节拍,或用手在琴谱上指出要演奏的音符。
老师在旁边用手势为其示意节拍,图为排练现场
在无声世界里演奏的孩子们,听不到乐曲,也听不到掌声,不过,他们看到了台下很多观众激动万分的表情,如果再近一点,还可以看到他们眼中噙着眼泪。
敦善乐团指挥薛浩说,下午排练,台下观众已经哭了一场。
人群中,有聋生的父母、老师、同学,还有慕名而来的观众。有人在朋友圈写道:其实,孩子们不仅仅在演奏,他们是用手中的乐器,和不公平的命运抗争。
聋生管乐团专场音乐会座无虚席
陈莎茵认为,当这些特殊孩子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无论是观众还是他们自己,都不会被特殊对待,分享音乐时得到的这份“平等”,或许也是聋生管乐团的意义所在。
她说,“当你看到这些孩子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时,你就会明白,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带给我们的是一样的。”
严格意义上说,此次的专场音乐会,并不是聋生管乐团第一次亮相,此前,乐团已经应邀参加一些演出。
不过,在那些演出中,市特教学校管乐团只奉献一个节目。一个多月前,敦善乐团的老师意识到,这几年孩子们学会的乐曲数,可以举办一场专场音乐会了。
陈莎茵又惊又喜,把这帮孩子交到乐团手中,她的初心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快乐、更自信、更平等,专场音乐会是意外收获。
这应该是她的第二个意外收获,市特教学校管乐团已经有两名学生入选湖里区青少年宫管乐团B团,其中一名当选小号声部的首席。
陈莎茵说,“我突然意识到,涓涓细流,已汇聚成欢乐奔腾的河流!”
听不见音乐他们如何学会演奏?
这支聋生管乐团的诞生,其实很“随意”。据说起源于敦善乐团到特教学校的一次公益演出。演出结束后,看到那熠熠生辉的各种铜管乐器,孩子们围了上去。
陈莎茵看到孩子们眼中的好奇和热情,她当时“突发奇想”,向敦善乐团提出:能不能教孩子学乐器?
一个敢提,一个敢教。陈莎茵说:没想到,他们也同样“勇敢”地答应了。
不过,陈莎茵应该不知道张恒智当时的复杂心理。张恒智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到市特教学校时感受到的“压抑”——因为大部分孩子是聋生,校园显得很安静,没有普通校园里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很快,又因为陌生面孔的到来,几位孤独症孩子大叫大哭起来。
张恒智这才明白特教学校的特殊使命,这也是他们答应教孩子们学乐器的原因。张恒智说,“我们当时朴素地想,是不是可以让这些特殊孩子也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有学习乐器的机会?”
从年起,敦善乐团每周派出老师到市特教学校,为管乐团学生免费上课,不仅出老师,还出乐器。
张恒智和他的伙伴当然知道自己面临的挑战——在业内,他们听说过盲人乐团,但没有听说过有聋人乐团,而且,这还是七个声部的管乐团,包括长笛、单簧管、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和打击乐。
市特教学校努力挑选有残余听力的孩子,但选择余地不多——到特教学校的都是中重度听力障碍的孩子。张恒智说,真正困难的是铜管,尤其是像长号这样的低音铜管乐器,听障孩子基本上听不到低频音。
每周二中午,敦善乐团的八九位老师,带着乐器,到市特教学校上课,薛浩是其中之一。
老师们从教孩子认识五线谱开始,敲开他们的无声世界。薛浩说,“我们把一个个音符写在纸上,让孩子们记住位置,然后不厌其烦地吹。”
某种角度看,听障孩子几乎都是用手去感知音乐——通过振动去识别音符。
薛浩说,像圆号、长号这样的乐器,是通过唇振动来产生声音——发声时,管内的空气柱在振动,他们就让孩子们去摸着乐器,老师吹奏时,孩子们可以感受乐器的振动频率,并记住它,自己再尝试发出相同振动频率的声音。
有时候,老师们也要“奉献”自己的肚子——他们让孩子把手放在自己肚子上,感受老师吹奏时发出的气息,再去触摸乐器,感受由此产生的振动——通过触觉感受音乐,知道如何控制气息。
科技通常也会助一臂之力,老师们借助手机音频软件来帮孩子们确认自己吹奏的音符是否正确。
陈旭飞是市特教学校的老师,也是管乐团的班主任,她用“铁树开花”来形容聋生演奏乐器。她认为,敦善乐团的老师用爱和巨大的耐心来连接聋生无声世界和音乐世界。
为什么是“巨大”?陈旭飞说,普通孩子一节课学会的内容,他们可能要十节课甚至更多。
在到市特教学校上课后,薛浩觉得自己的耐心都给了这些特殊的孩子。他说,给普通孩子上课,他们吹不好,自己还会急,但是,对于这些特殊学生,着急是解决不了问题。
他说,“我们对普通孩子说,你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很多人就会吹得很好了。”但是,对于特教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必须再来次,也可能第次、第次才会变得更好。
每次上课,特教学校会派出一位手语老师来翻译,到后来,敦善乐团的老师也学会简单手语。薛浩说,既然孩子们有信心、有兴趣,作为教师,没有任何理由放弃。
再说,学乐器就是正确的事情反复做。
三年新冠疫情,也没有中断这个聋生乐团的训练,不方便线下授课时,敦善乐团的老师会把乐器借给孩子们带回家,在网上教学。
陈旭飞还在手机上建立打卡制度。每天敦促学生们上传练习的视频。
不过,这支聋生管乐团曾经遭受质疑——对于这些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来说,音乐可能就是乐器带来的振动频率,这有意义吗?
第一次在专业音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孩子们合影留念
陈旭飞看到的是听障孩子自信和意志力增加,她说,学了乐器后,很多听障孩子变得完全不一样了,走路时,头是高高扬起,眼睛里都是光。
陈旭飞说,听力受损给人带去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他们的世界像被灌满了散不开的迷雾和恐惧。
现在,乐器拨开了迷雾。
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来演奏音乐,这件疯狂的事他们做成了。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厦门日报,决定为厦门敦善交响管乐团的老师们,送上万分敬意:
我们总说,坚持的意义在坚持中产生。他们,是这句话最好的证明。开始,只为回应孩子们的期盼;六年手把手送课,他们把音乐之美带入无声世界,也用爱和耐心培育出动人奇迹。孩子用手中的乐器,和不公平的命运抗争。他们用手把手的教授,诠释着“有教无类”,给出特殊儿童教育一份特殊的答案。乐章美妙,最美的,是把音符带入孩子心中的他们。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你们点亮了一群孩子的人生,也为无数聋人敲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End-
天天正能量(zhnlali)综合自
文/厦门日报记者佘峥通讯员刘鸿敏
图/厦门日报记者林铭鸿摄
部分图片由市特教学校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