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魔笛》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重磅剧目登陆新落成的上音歌剧院。这两部由斯卡拉歌剧院带来的新版莫扎特歌剧作品都是亚洲首演,从10月18日至24日的7天时间里,将在同一舞台交替演出6场。
斯卡拉歌剧院历来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被誉为“歌剧之麦加”。此次亮相艺术节,是斯卡拉歌剧院成立多年以来,首次集结全院阵容并携两部歌剧完整制作来华演出,包括合唱团、管弦乐团、古乐团等在内的演职人员超过人,集装箱货柜超过22个。
此次来华,斯卡拉的两台重磅剧目《假扮园丁的姑娘》和《魔笛》使用了“一台两剧”的演出模式,利用同一个品字形舞台的不同区域,使两部歌剧同时装台,交替上演。这一演出模式是斯卡拉歌剧院在中国首次实现,可以极大地提高舞台运营效率,但对剧场的硬件条件和管理运营都有很高的要求,可以说是对上音歌剧院的一次“大考”。
“首演之前的彩排,两部剧目交替上演,舞台几乎是每天一换。”上音歌剧院管理中心主任冯岚介绍,“这次我们是首次实现一台两戏。在国外可能两部歌剧同时装台交替演出,这个做法并不是罕见。但是在国内来说,可能因为剧场原来硬件设施,技术方面的限制,几乎很难操作。
本次斯卡拉歌剧院带来的《假扮园丁的姑娘》为英国格林德伯恩歌剧节制作版本。格林德伯恩歌剧节是世界重要的歌剧演出活动之一,尤以莫扎特剧目的高水平演出闻名。该剧的现场乐队由斯卡拉歌剧院巴洛克古乐团担任,单簧管、长笛等形制与声音都不同于今日同类乐器,能够原汁原味地展现莫扎特时代的音乐特色。
《魔笛》则完全遵照莫扎特音乐原谱来演奏,由德国著名戏剧导演彼得斯坦因执导。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引领世界戏剧变革与发展的旗手之一,彼得斯坦因被称为“视觉的疯子”,他设计的布景转换令人目不暇接。《魔笛》的舞台设计和制作,也令这部歌剧大为增色。《魔笛》中的三男童则由历史悠久的奥地利威尔顿童声合唱团成员出演。
冯岚介绍,《假扮园丁的姑娘》舞台精致复古,所有布景都被安置在主舞台的一块巨大的移动平台上,演出结束就立即退至后舞台。《魔笛》的舞台搭建在左舞台完成,主景搭建在两块定制的升降舞台上。《假扮园丁的姑娘》演出结束后,从左舞台移至主舞台。两台演出同时装台,交替演出,观众可以在两天内看到两部风格、形式完全不同的歌剧作品。
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CEO、艺术总监亚历山大·佩雷拉坦言,上音歌剧院与演出方高度配合,无缝连接,在硬件与管理上都达到了世界一流的剧院“高配置”,让两部重量级剧目得以在上海首次实现了“一台两剧”同时演出。
佩雷拉在年曾担任萨尔茨堡音乐节艺术总监,当时由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海大剧院与上海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波希米亚人》成为第14届艺术节的开幕大戏。七年后,执掌歌剧界“航母”斯卡拉歌剧院的佩雷拉与艺术节再续前缘,带来了两部莫扎特的经典歌剧。其中,莫扎特的早期作品《假扮园丁的姑娘》在欧洲之外的地区很少上演。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整体来华演出的斯卡拉歌剧院,携斯卡拉歌剧院学院一同献演,并与上海音乐学院携手开展学术交流和艺术普及,给众多观众与业界以启迪。《魔笛》大多数主要角色扮演者,由曾在斯卡拉歌剧院学院学习,在欧洲各大歌剧院舞台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担纲。与此相呼应,上音的师生也共同参与了《魔笛》的演出和制作。
艺术节还与上海音乐学院携手斯卡拉剧院共同在青年歌剧人才孵化、歌剧艺术的普及和爱好者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演出期间,斯卡拉歌剧院将与上音包括声歌、管弦、艺管、音工等系部进行合作,开展一系列讲座、大师班、开放排练和互动等活动,推动歌剧教学、创作和推广普及,为专业人员和歌剧观众提供门类齐全的歌剧文化体验。
“上音歌剧院正以浓厚的学术底蕴和专业运营模式逐渐在业内扩大影响。”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表示,艺术节把两部重磅剧目放在这里进行演出,对以打造国际一流剧院的上音歌剧院来说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上海在年提出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此次与斯卡拉歌剧院和歌剧学院的合作,将为上海观众们呈现歌剧艺术的魅力。
“名团把申城作为如此重要演出站点的背后,是上海文化码头的聚集效应,这也彰显了艺术节平台日益增长的辐射力。”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表示,上海是否能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观剧目的地,也是“亚洲演艺之都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经过此次“大考”,新生的上音歌剧院或能成为上海引领歌剧观演潮流的文化新地标,助力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彰显上海城市精神。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编辑:小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