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前,东京奥运会体育代表团入场的时候,会场上响起来了许多经典的游戏曲目。不少网友戏称这是“二次元奥运会”的同时,更认为这些音乐成为了开幕式一处难得的亮点,不禁会心一笑。
我们戴上耳机听音乐的时候,也常会感到片刻的放松,卸下平日的负担。这或许就是音乐的魅力。只是有时附加在音乐上的“过多仪式”反而影响到了音乐本身。
年夏,田艺苗做了一个名为“穿T恤听古典音乐”的讲座。她希望未接触过古典乐的年轻人,能够暂抛“规则的约束”,穿着宽松的T恤,聆听古典音乐和自己的内心,用音乐为琐碎的日常缀上一点诗意。
#古典音乐从何听起
总有乐迷问起,听古典音乐从哪里入门?怎样才算听懂古典音乐?如何获得古典音乐的修养?好吧,我就先来谈谈,如何听古典音乐,从何听起比较好。
有网友弄了个《古典音乐装腔指南》,包含不少条目,教大家如何谈论古典音乐显得比较内行。
例如,凡是耳熟能详的乐曲,尽量避免提它的标题,要报编号,巴赫BWV,莫扎特K,贝多芬Op.,如此才算专业;凡是尽人皆知的音乐家,谈论他的作品还不如聊聊他的八卦,比如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倾尽一生暗恋师母,比如柴可夫斯基(PeterLynchTchaikovsky)因同志情结而自卑;当然谈论霍洛维茨(VladimirSamoylovichHorowitz)、卡拉扬(HebertvonKarajan)等音乐明星没有新意,不如分析分析小众大师古尔德(GlennGould)、克莱伯(CarlosKleiber)或切利比达克(SergiuCelibidache)来得有腔调。
这么讽刺古典乐迷,倒也不过分。我就见过不少号称古典乐迷的,言语傲慢,自命不凡,其实他们在音乐厅里呼呼大睡,根本闹不清李斯特(FranzLiszt)与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而我见过真正杰出的古典音乐家,他们专注、勤勉,充满激情,个性桀骜,待人却和蔼可爱。
古典音乐讲究形式之美,结构严谨而典雅,而音乐会也有不少讲究。
比如交响乐团的布局。一般情况下,指挥家站在乐池中央,左侧是18把小提琴,在他们右边依次是16把第二小提琴,正对着指挥台的是12把中提琴,右侧是10把大提琴,大提琴后面是8把低音提琴;在所有提琴后面,有两排木管乐器,呈扇形排列,从左至右,分别是长笛、短笛、双簧管、英国管,第二排是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大管和低音大管;在所有木管乐器的后面是铜管乐器,圆号、小号、大号,后排是长号,长号左侧是打击乐,如定音鼓、马林巴、木琴、小军鼓,等等,按照乐谱的要求出现。
再如听音乐会的礼仪。通常听音乐会不允许迟到,迟到者要待一曲完毕或中场休息时方可入场;要求演奏者和聆听者都穿正装出席;鼓掌也有学问,乐章之间不必鼓掌,待整首乐曲结束之后才可以鼓掌欢呼,最好是在乐曲结束之后,有一段三五秒钟的静默回味,之后再爆发热烈掌声,等等。
在西方,古典音乐一直是贵族阶层的消遣,因而继承下不少仪式。
但如今,所有仪式,都是为了表达对古典音乐这一西方高级精神文明的敬仰与热爱。
尼采说,没有(古典)音乐的人生,是一个错误。
爱因斯坦说,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我不确定生命中是否一定要有古典音乐,但当那些交响曲奏响的时候,你心里会升腾起一种生而为人的尊严感,如同仪式,如同洗礼,让你备受鼓舞,暂时忘掉生活中的卑微烦恼。这是其他音乐类型难以给予的,如此它便值得我们为之付出时间与精力,去聆听感知,去借助它开拓生命的幅度。
#穿T恤听古典音乐
可是,仪式一多,时间一长,古典音乐的庄严就变了味道。好比西方贵族的习俗礼仪,形式繁琐大费周章,慢慢变得虚荣乏味。不少人淹没在这些规则中,度过自以为安稳实则麻木的一生。
年夏天,我开始做一个沙龙式的古典音乐讲座,叫作“穿T恤听古典音乐”。这个标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尤其是那些不听古典音乐的年轻人。一开始,大家觉得这个叛逆的姿态挺酷的,人家穿西装打领结,我们偏要穿T恤。这倒不是轻慢艺术,而是我相信再高冷的艺术也都有一颗平常心。
我更希望,这是一种自然的、切肤的、深度的聆听。没有规则的约束,没有门槛的筛选,让普罗大众都可领略古典音乐的丰富美感。依我个人的聆听经验,去听音乐会总是被各种熟人、陌生人干扰了视听,而每个深夜独自戴上耳机,就像面对最真实的自我。大部分音乐都是为了表达情感,温热的沸腾的深入肺腑的情感。你若可以卸下一切,与之坦然相对,才会听见音乐中的真挚与渴望,也听见那一刻自己心里的真实回响。在放松的状态中你的听觉会更敏锐,感知会更深沉。
网易云“深夜”歌单
有规则,就有打破规则。真正的艺术家都是情感炙热而直率的,他们扫除界限,质疑一切陈规与教条,一个真正的创造者拥有不受任何规则束缚的天赋,就像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扔掉假发,敞开胸膛冲进古典音乐的圣殿;或像肖邦(FryderykFranciszekChopin)、德彪西(Achille-ClandeDebussy),只听从内心的音乐,从不为铺天盖地的时代潮流所动。音乐这一情感的艺术,无形无色,据说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至高形式,也是为了跨越世俗的界限而生。消除形式与目的,让聆听只属于心灵,让它激发你的脑细胞,燃烧你的情感力量,它将是生命带给你的最美好的礼物。
#如何听音乐
怎么说呢,你听就是了。
首先,要相信你的内心听觉。
聆听是一种私人体验,所以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去参考音乐导读、乐评人推荐或者所谓的聆听规则。
音乐欣赏书籍大多按照音乐史进程来介绍,好让大家对西方古典音乐有一个全景观察。这样也可能会让普通乐迷倒了胃口,一上来就给你听中世纪、巴洛克,这些古老的音乐大多缺乏张力,容易让人昏昏欲睡。
《听音乐》,[美]罗杰凯密恩著,王美珠/洪崇焜/陈美鸾/杨湘玲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依我个人经验,建议从最吸引你的乐曲开始,或者按照个人兴趣和音乐的可听性来,可从浪漫派进入,再到古典主义,到巴洛克,再听到古老的中世纪音乐和20世纪音乐,最后再对西方音乐来个历史性的全面梳理。
有些人是从旋律听起的。
在19世纪,旋律是检验音乐天才的唯一标准。
最开始,我们因为一支迷人的咏叹调而不能自已。《我亲爱的爸爸》《晴朗的一天》《我仿佛在花丛里》《圣洁女神》,旋律像远处的流水,像夜空飞鸟掠过的痕迹。你为之心弦惊动,为之着迷。它像诗句一样放慢了你的脚步。旋律飞翔的时候,好像庸碌琐碎的日常生活忽然有了诗意,忽然获得升华。
然后把普契尼(Gia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