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单簧管 >> 单簧管介绍 >> 正文 >> 正文

给你我也能听懂交响曲的自信

来源:单簧管 时间:2023/2/21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4117.html

年11月,两位当世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在赫尔辛基有过一次对话。西贝柳斯说,他极喜欢“交响曲的严肃性和风格,以及其使所有动机之间都带有内在联系的深刻的逻辑性”,而马勒回答说:“不,对我来说交响曲必须像这个世界一样,必须包罗万象。”这个颇为形而上的对话,很准确地概括了交响曲的两个侧面。

西贝柳斯(左)和马勒(右)

交响曲这个西方文化极为璀璨的果实,可以说是欧洲经济文化高速发展期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革命和浪漫的年代,技术手段的日臻圆熟,乐器制造、聆听趣味等等,都提供着光照和养料。

●交响曲的演变●

年,海顿在奥地利埃斯特哈齐的乐队大约三十人,已是当时很大的乐队了。他尝试着把三乐章形式改革为四乐章形式。配器要充分顾及乐队演奏员的配置。一百五十年后,马勒的交响曲已经发展成了一头“巨龙”。演奏时长动辄七八十分钟,需要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有时还加入独唱、合唱。声音的调色板大大丰富,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

海顿时代,交响曲还是接近嬉游曲的娱乐。自贝多芬起,交响曲开始承载重大的人生课题,甚至关乎神,关乎信仰。

20世纪,交响曲在欧美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有的甚至演化成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年,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成为苏联抗击纳粹的象征,在盟国四处公演。年东西德合并,由伯恩斯坦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乐团[另有部分成员来自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原东德)、列宁格勒基洛夫剧院乐团(苏联)、伦敦交响乐团(英国)、纽约爱乐乐团(美国)、巴黎管弦乐团(法国)]在柏林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东、西柏林各一场)。

现代社会,顶级交响乐团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年费城交响乐团作为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文化使者,出访北京。年西德总理科尔访问苏联,作为文化使者派出的不是柏林爱乐乐团,而是切利比达奇率领的慕尼黑爱乐乐团。等等。

年费城交响乐团首席诺曼·卡罗尔为中国同行示范演奏(左)和慕尼黑爱乐乐团(右)

●欣赏交响曲的入门读物●

走进交响曲的世界,首要的事情自然是要听,而且是要多听。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虽说对相关的周边知识知道再多,也不能代替聆听,但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乐器编配、架构方式的了解,仍不失为初入门者一个有效的抓手。

王锐先生的《交响曲的声音》就是这样一本欣赏交响曲的入门读物。作者别出心裁地把全书的五个部分,像交响曲一样称为五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柔板”“第三乐章中庸的快板(古典)”“第四乐章谐谑曲(浪漫)”“第五乐章甚急板(现代)”。

《交响曲的声音》

王锐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年1月出版

左右滑动查看书影

提到交响曲,一般人的印象是,一个人在前面打各种手势,一群人奏各种乐器。我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人说,指挥有什么作用呢?作曲家把音乐全写在谱子上了,演奏家各司其职照谱演奏就行了,还要个指挥手舞足蹈的做什么,好像还第一重要。小提琴首席是整个乐队演奏员的“工头”吗?再就是,交响曲有这个大调那个小调,名目颇多的各种板,快板、慢板、庄板,有的前面还有修饰词,如活泼的快板,如歌的行板。就是不说交响曲到底说的是啥意思。

针对这些疑问,本书作者先对交响曲这座大厦来了一次“疱丁解牛”。在“第一乐章”里,对于交响乐队的各种乐器,在乐曲演奏中发挥的作用,一些简单的乐理和交响曲的一些曲式结构,作了简要的介绍。为什么不同乐器有不同的音色?音色的奥秘在哪里?交响乐队是一个大家庭,各种乐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为各种乐器的音色不同,所以作曲家得以通过不同的编配,各展所长,就像画家精心调色绘制油画一样,制造出多姿多彩的声音画卷。卡拉扬在制作自己指挥的很多交响曲的录像时,十分注意展示各种配器效果,时而全奏的全景,时而主奏乐器(组)的特写,音乐和画面彼此呼应,大大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像铜管齐奏,齐刷刷的数支铜管乐器不仅金色熠耀,声音也壮丽辉煌。

卡拉扬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在“第二乐章柔板”里,作者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曲式:“奏鸣曲式”“并非为舞蹈而作的小步舞曲”“解谜游戏似的变奏曲式”“兜圈子的回旋曲”。有的从标题上就能猜到这种曲式的一二来。

一部交响曲就像一座巍峨的教堂,或曲折回环的园林。以我的聆听经验,了解一些基本的曲式知识,能帮助你更好地把握交响曲,而不至于在聆听时,迷失在旋律与和声的迷宫里。比如十分常见的,也最为简单的三段体A+B+A结构。往往第一段A情绪比较平静和克制;第二段B有个明显的变化,热烈和激动;第三段又回到A(或者叫A1),复归于平静和克制。钢琴初级学习阶段的“拜厄”和“车尔尼”上的曲子,基本就是遵循这个简单的结构模式,有的A和A1甚至完全一样。我们平时唱的歌曲,也是三段体的多。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通常是标准的三段体。我爱三段体,它像生命的一个小小的循环——发生、绽放、回归,符合我国古代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三段式审美认识论。美国指挥家伯恩斯坦曾把乐曲的结构归纳为广义上的三段体。像交响曲第一乐章一般采用的奏鸣曲式,A段叫呈示部,B段发展部,A1段再现部。当然,因为篇幅比较长,会有更多的变化。

●要听,要多听●

本书后面三个“乐章”介绍从古典到现代的十四位主要交响曲作曲家的作品。和一般入门书只介绍代表作不同,本书介绍了这十四位作曲家的全部交响曲作品。像海顿、莫扎特的早期交响曲,数量众多,除了录制交响曲全集,单独录音的不多。作者对它们的介绍虽然蜻蜓点水,要言不繁,但对于我们了解交响曲的发展历史,一个作曲家交响曲写作的成长成熟过程,必不可少。而且,像海顿、莫扎特的早期交响曲都是很好的入门曲目。结构简单,意境也较浅白。音乐小白乍听之下,不禁觉得“原来交响曲这么好听”,瞬间生出“我也能听懂交响曲”的自信。

可能照顾国内资料相对短少吧,现代部分三位作曲家马勒、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介绍甚是详尽,篇幅上颇像马勒的长篇终乐章。其中不少资料,恕我孤陋寡闻,也是第一次知道,算是长了见识。比如马勒《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马勒使用铙钹、低音鼓、双簧管、单簧管和小号等,营造了小型克莱兹默(Klezmer)乐队的声音。克莱兹默乐队是当时东欧犹太民间小型乐队。小提琴家珀尔曼就录过三张Klezmer音乐的唱片。难怪这一乐章公认捷克指挥家库贝利克的演绎最佳,有这样的民间渊源在呢。

曾经有人,为了推广交响曲,有意把交响曲说得十分通俗易懂,好像耳朵听见就等于听懂一样。还举例谁谁谁,对交响曲一听钟情。我想,世界上不缺天赋异秉、一点就通的幸运少数,但是大多数的朝圣者,都要经历一点辛苦的跋涉。多年前,我认识一些在唱片店工作的朋友,之前都没接触过古典音乐,但工作数年,朝夕濡染,都喜欢上了古典音乐,3B(指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纳,卡拉扬、卡拉斯,DG、DECCA(唱片公司),说来头头是道。

所以,归根结蒂,听懂交响曲的关键是——要听,要多听!

殳各

编辑

张澍雨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