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贝多芬创作了《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也就是现在常题为《“皇帝”协奏曲》的作品78号。“皇帝”这一标题可能是约翰·巴普蒂斯特·克拉莫所起,他是侨居英国的德国作曲家、乐谱出版商,贝多芬曾对车尔尼高度评价过他的钢琴演奏,这一标题于贝多芬年去世后的19世纪40年代才在英国出现。需要说明的是,标题与任何皇帝都没有联系。这里的“皇帝”是形而上地概指作品丰富的思想、辉煌的“帝王般的”气势(尤其是第一乐章),以及第一、第三乐章胜利性的特点。
协奏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伊始,贝多芬出人意料地写下了一个长大的引子,引子中可以听到响亮的乐队全奏和弦和紧接在这和弦之后的华彩乐段。贝多芬并未直截了当地把乐章主题呈示出来,而是予以古典交响曲与歌剧序曲常用的引子形式,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气氛,让人对呈示部的主题更加充满期待。在钢琴的三次华彩独奏之后,乐章的两个基本主题先后在乐队部分呈示。第一主题起先由弦乐器奏出,接着单簧管再加以复奏,这个主题可以说是整个乐章发展的核心动机;第二主题的第一次呈现是在第一主题同名小调降E小调上,仍由弦乐器奏出,随后以圆号复奏回到降E大调。整部作品的长度史无前例,仅第一乐章就有二十分钟,仅两个主题在乐队中的陈述便有一百小节之多。作品音乐戏剧张力巨大,时而非常勇猛、有力,时而又非常优雅、抒情,同时,钢琴与乐队的关系也在不断巧妙变化,时而对抗时而和谐。在乐章结束之前,为了钢琴家展示技巧的华彩乐段是贝多芬亲自写出的,在此前的协奏曲中,作曲家经常会为演奏家留下即兴演奏的空间。
感人肺腑的第二乐章是自由的变奏曲式,以带有抚慰感的音乐语言成为音乐史上最知名的慢板乐章之一。这个乐章的和声色调柔和,基本主题亲切感人。基本主题由带弱音器的弦乐器咏唱出,随后出现了钢琴声部两次激越的戏剧性独白,这些浪潮平息之后音乐才开始变奏。第一次变奏由钢琴如歌般地奏出主题,第二次变奏转入木管声部,这时钢琴声部从容不迫地编织着优美旋律。在音响很轻的一段结束之后,贝多芬标明要求音乐还要继续静息下去,直至只剩两支巴松孤独低语。紧接着,圆号奏出辽远而富于召唤性的音调,当钢琴声部精力充沛地奏出第三乐章的主题时,第二乐章到最后乐章不间断的过渡,使人们不得不屏息凝神倾听。这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转入最后乐章前的那一段效果辉煌的过渡异曲同工。
第三乐章是一首气势雄伟的回旋曲,主题活跃、富于动力性,每一次呈现都先由钢琴奏出,随后乐队再加以复奏。第二主题也由钢琴奏出,虽然它也有相当精细的发展,但第一主题仍是音乐的中心,在各种新奇的变奏和调性中织出各样技巧性花饰。乐章最后,贝多芬揭示出钢琴这一独奏乐器的全部光辉,使钢琴声部和乐队完美汇合。
年2月,布菜特科普夫和黑特尔公司在莱比锡出版了这部作品,但这一版本贝多芬并不满意,同年又出版了一个带标题的修改版。但克莱门蒂公司早在德国的第一版问世之前就于年11月在伦敦出版了这首协奏曲。这首作品题献给了贝多芬的学生、朋友兼赞助人——奥地利的鲁道尔夫大主教,首演于年11月28日莱比锡布业会堂的第七场音乐会上。年2月12日,作品在维也纳首演,担任钢琴独奏的是贝多芬的学生卡尔·车尔尼,他对演奏极具价值的评论收录在他著名的《钢琴教材》(Op.)的第四卷中。但直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首被称作贝多芬最伟大的协奏曲才在弗朗兹·李斯特和费迪南·席勒的演奏下广为人知。年,西奥多·多勒在纽约首演了这部作品。张听雨/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