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单簧管 >> 单簧管优势 >> 正文 >> 正文

黄梅戏因起源鄂东黄梅县而得名,清末顺长江

来源:单簧管 时间:2022/11/20
白癜风秘方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13/4786525.html

黄梅戏因起源于鄂东黄梅县而得名,清末顺长江而下于皖西安庆而壮大。从纵向历史背景看,黄梅戏历经民歌融合-撷取戏曲-完善成型三个阶段,在民歌融合阶段,主要是在叙事性较强的山歌、采茶戏、花鼓调等民歌、小戏的基础上成为初级戏曲形制,在流传嬗变中,又吸收汉剧、高腔元素以丰富完善唱腔,最后形成以花腔、彩腔、主调为主的戏曲唱腔结构。

在黄梅戏唱腔发展的同时中,作为“文武场”的伴奏音乐也处在不断的增删优化发展之中,而扬琴作为不可或缺的乐器在伴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黄梅戏沿革中的乐队配置黄梅戏乐段伴奏乐器分别经历了单一配置、民族乐队配置、中西乐器混合配置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清末时期,因黄梅戏主要以秧歌、花鼓调等民间歌舞表演为主,在伴奏上要运用大、小锣和扁鼓,为“三打七唱”模式,其中打击乐器在伴奏中发挥鼓点节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第二阶段为建国初期,因吸收汉剧、楚剧等成熟剧种元素,唱腔的丰富促使在乐队配置上也趋于完善,形成以高胡主奏,兼有二胡、竹笛、扬琴、琵琶等丝竹乐器的“民族乐队”模式,具有戏曲伴奏托腔保调2的功能。

第三个阶段为当代时期,随着黄梅戏曲目创作的繁盛和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在乐队配置方面,保留原来民族乐队模式的基础上,各地黄梅剧院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电子合成器、单簧管、大提琴、低音贝斯等西方乐器,使之在伴奏音色以及低音功能上更加地丰富,体现出了黄梅戏伴奏音乐时代发展的进步。

扬琴在黄梅戏伴奏中的特色:点线相融与以韵补声扬琴音响由琴竹击弦引起弦振动而产生,其基本音响特点为全弦振动与弦段振动产生的点状音色,通过“点点结合”的技巧如轮竹、颤竹等形成以点成线的结构。

除此之外,扬琴作为一种多声部乐器,在双音与和弦的表现上变化丰富,对丰富织体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黄梅戏伴奏中,伴奏者可分发挥扬琴“以点带线,点线相融”的结构特点,以赋予唱腔丰富的旋律与和声织体。

其次,随着扬琴音乐创作的繁荣,在演奏技巧借鉴、开发、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在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视域下,通过对“以韵补声”美学观念的建构与实践,使得扬琴演奏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滑抹、揉弦等技术的运用使扬琴在传统神韵的表现方面有着突出的艺术意义。

腔繁琴简,繁简相衬通过对中国传统乐种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民间器乐合奏诸乐种形式中,特别是在主奏乐器与伴奏乐器的关系上,呈现出“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的特征,如江南丝竹中以竹笛为主奏的《行街》、鲁西南鼓吹乐中的以锡笛为主奏的《驻马亭》等乐曲,都是按照以上“原则”布局主奏乐器与伴奏乐器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黄梅戏音乐中,其构成主要是唱腔和乐队,其中唱腔居于“主奏”地位,乐队处于“伴奏”地位,从舞台表演中的实际运用看,唱腔繁则伴奏简,反之亦然,因此在黄梅戏扬琴伴奏中,也遵循了“腔繁琴简,繁简相称”的原则。从本人的调查中发现,无论是乡村的草台班子,还是县市级以上的黄梅剧团(院),在扬琴伴奏上均体现出以上特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