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单簧管 >> 单簧管资源 >> 正文 >> 正文

尚天籁与贵人声

来源:单簧管 时间:2024/9/22
宛中云南本草补骨脂白斑抑菌液 http://pf.39.net/bdfyy/zqbdf/220629/11092337.html
作者:李凡(宁波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管乐艺术博士)在《世说新语》中,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与东晋大将军桓温有这样一段对话。桓温问孟嘉:“听伎,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孟嘉答:“渐近自然。”我练习木管乐器单簧管已经有二十多年。典籍中这段关于乐器声音高下的对话,让我不由想起了单簧管。单簧管因使用一枚芦苇簧片而得名,管体多为乌木材质,又名“黑管”。虽然簧管乐器在古希腊、古埃及和我国春秋时代早已有之,但是今天人们吹奏的单簧管,乃木管乐器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十七世纪末,单簧管最早在欧洲出现,于清朝时传入中国。在传入中国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单簧管受到广大音乐学者、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在双簧管、单簧管、萨克斯、巴松、长笛等木管乐器家族中,单簧管运用最为广泛。回到《世说新语》里那段著名的对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句话,千百年来被传统音乐理论不断提及。宗白华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指出:“中国民族音乐,从古到今,都是声乐占主导地位。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也。’”“丝”“竹”“肉”代表三种器乐的声响。“丝”不是今天的丝弦拉奏乐,而是指古琴、古筝、琵琶等古代弦乐弹拨乐;“竹”指竹木制作的乐器演奏的乐声;“肉”指代人的歌唱。孟嘉认为,三者比较,弹拨乐声不如竹管乐声,竹管乐声不如人声歌唱。孟嘉的回答很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对音乐的认知。传统文化崇尚自然,推崇天籁。人们常选用天然的材料制作乐器。据统计,我国西周时期乐器的数量有七十余种。《周礼·春官》中已有根据乐器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从先秦到清代的两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成书于南宋的《三字经》说,“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在“八音”中,除了金,其他七种乐器的制作材料,多选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东西,如竹子、木头、芦苇、葫芦等。这体现了人们取法自然的制作理念和崇尚自然的审美心理。虽然“丝”与“竹”都是取自天然材料制作的乐器,但是当时的“丝”乐器演奏是靠人手击打而发声,而“竹”乐器的演奏,是靠人呼出气流而发声,近似风吹竹林、芦苇摇曳的自然音响,这也是古人认为“丝不如竹”的原因之一。传统文化还“贵人声”。所谓“竹不如肉”,就音乐史而言,是先有声乐,后有器乐,人类总是仿声乐而造器乐,认为再好的器乐也比不上声乐。就音乐理论而言,明代曲学理论著作《曲律》云:“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乐谱只是曲调的框架,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对曲调进行润色,称为“润腔”。如果不通过立体有声的演唱,就不能呈现曲调的“色泽”之美。这种色泽之美,是通过声腔展现的旋律、节奏之美。“声要圆熟,腔要彻满。”音高而声不竭,音低而声不虚,音强而声不喊,音弱而声不散,音轻而声不紧,音沉而声不闷,全在“肉”声控制。而声腔之美全系于情,“声为情役,腔为情设”“声情合一”,是为最美。试看秦青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娥哀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丝竹难以企及的效果。就音乐传统而言,“贵人声”是我国古老的声乐传统。《周礼》《仪礼》《礼记》中,都有“登(升)歌下管”的文字记载。所谓“登歌”“升歌”即“歌者在上”,歌者在堂上进行演唱;“下管”即“匏竹在下”,即演奏吹管乐器的伎人在堂下。古人演奏时,通过位置的不同安排,体现出对“人声”的推崇。这就像今天“主唱”“伴奏”之别。从某种角度看,单簧管既有“丝不如竹”的一面,又有“竹不如肉”的一面。单簧管有将近四个八度的宽广音域,各音区都有不同的表现特色,音色优美,近似大自然的声响,给人一种幽静致远的感觉,令人难以忘怀。这就是单簧管“丝不如竹”的一面。“肉”可以说是一种得天独厚的特殊“乐器”。从现代发声理论看,人在喉部有对称的两条声带。在发声时,声带瞬时拉紧,两条声带间缝隙变小。这时,从肺部出来的气流压力加大,冲开缝隙,使缝隙变大,声带变形。当气流冲开缝隙的一刹那,气流速度加大,压强迅速减小,使声带恢复原来的形状。如此循环,便形成声带的振动,从而发出声音。这种发声机理很像双簧管的簧片发声。发声的条件就是调整气流速度和弹性系数,使声带持续振动。和簧管乐器一样,人的发声器官有声带作为产生振动的器件,有口腔、鼻腔、喉腔、咽腔和胸腔作为共鸣器件。通过声带的松紧调节,便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人体共鸣腔受人的调节而改变形状,以便发出不同特色的声音。例如,在歌唱时,把口腔的形状从扁平状尽量改变为圆形,可以提供更好的共鸣。这是任何乐器都办不到的。人声能够通过控制舌、唇、齿、咽等部位的不同动作发出不同的声音,所以有些口技演员,能够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这也是乐器难以做到的。器乐演奏虽有不同流派,但是远没有人声丰富多彩。人声因人而异,极富个性。单簧管发声机理近似人声,艺术表现力强,有“乐器演说家”和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之称,这正是它“竹不如肉”的一面。《光明日报》(年04月21日16版)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