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讯9月4日-5日,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祝福写满九月的蓝天”——江苏省庆祝年教师节主题活动》在南京录制。在录制现场,一个个鲜活暖心的故事,彰显了江苏教育工作者教育报国的初心和情怀。坚守梦想,用初心点亮生命的火光“当我拿起教鞭的那一刻,心里就梦想我们农村的孩子能拿起画笔,画出美好的未来。”徐州市睢宁县王集镇中心小学美术教师朱永,39年如一日,用爱与美术让乡村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我们小学成立了一个‘留守儿童呵护站’,这些年我一直义务为留守儿童做辅导教师。”朱永回忆说,有一个深秋的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雨,爱人劝我:“天这么黑、雨又大,孩子们肯定不会去了,你就别去了吧。”我当时犹豫了一下,还是去了。“来到呵护站,我浑身湿透了,可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10多位孩子全都站在屋檐下眼巴巴地等着老师,最小的只有5岁,其中一个孩子扑到我的怀里,哭着说:‘朱老师,我想你一定会来的!’我流泪了,紧紧地把这个孩子搂在怀中。这些年,有太多这样让我触动的时刻,也正是一个个这样的时刻,让我坚信我的选择是对的。”“艺术并不能让所有人成功,但它能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更美更好的自己。”朱永说,现在有更多的年轻教师加入,“我愿意做乡村教师的灯塔,让最好的教育在乡村实现。”28年来,扬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华桂明的茉莉花盲童管乐团,曾连续4届获得全国残疾人艺术会演最高奖,还在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演奏了时长2分58秒的《迎宾曲》。华桂明用音乐改变了许许多多盲童的人生轨迹,虽然看不见,但华老师的模样在孩子们的心里就像音乐,亲切、温暖、明亮。“普通孩子一周能学会的曲目,盲童需要花上一两个月。一次次的失败后,是一次次的坚持。”华桂明说,年,茉莉花盲童管乐团成立了,为了能教好孩子们,他努力自学小号、中号、单簧管、萨克斯的演奏方法。“每天早上7点不到、中午12点半、下午放学之后,我都带着孩子们一起排练,不分周末还是寒暑假。从基本训练到乐团合练,再到分组练习和重奏练习,如今我们管乐团演奏的曲目已有近百首。”至今,茉莉花盲童管乐团已经走出多名音乐工作者,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文艺舞台上。华桂明满怀深情地说,在未来的日子里,自己愿意用音乐作为盲杖,陪伴孩子们闯出“一条光明之旅”。矢志报国,把论文“写”在抗疫一线今年夏天,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有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在三尺讲台,践行着教书育人的担当;也在抗疫一线,书写仁爱奉献的篇章。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建安教授,在医、教岗位上工作了37年。作为曾经参加过抗击SARS,H1N1及H7N9禽流感疫情的老兵,年开始,他义无反顾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攻坚战中,被任命为省级救治专家组苏州、无锡片区区长和苏州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奔波苏州无锡两地,奋战在救治患者的最前沿。在今年疫情最危急的时刻,黄建安又奔赴扬州抗疫,医院扬州三院的ICU24病区、22病区参与救治工作。他每天坚持进入红区查房(视频1),视诊每一个病人,及时发现高危病人和重型病人,制定治疗方案。“这次有幸与自己的学生一起工作,他们来自扬州本地、医院共计7位,其中毕业的博士3人,硕士1名,在读博士3位,均是当地的医疗骨干。”黄建安说,在庆祝教师节的同时,希望更多有志于从事医疗工作的年轻人,加入他们的队伍,为人民的健康贡献力量。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发挥高校力量,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命题。南京工业大学“特种分离膜”创新研究团队培育了18家高科技企业,在工业和民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小到口罩、家用空气净化器和净水器的生产,大到环境治理,比如垃圾焚烧、化工生产所带来的废气废水治理,以及医疗行业的氧气制备、药品生产中的精细分离等。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邢卫红说,团队中有30多位老师,带领学生们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未来,我们将围绕“双碳”战略目标进行新的研发。面向生命健康,布局医疗卫生行业如人工肺、人工肾等膜材料的研发工作,真正面向行业、产业的需求,不断创新研发,解决实际问题。”百年追梦,培养有家国情怀的人才来自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颜正英,从自己创业到带领学生们创新创业,从创立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商直播学院到利用电商平台公益助农,助力脱贫攻坚,他说:“职业教育,要和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颜正英大学时代和同学一起创办视频网站,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毕业后,他成为一名高职院校老师,但创业的梦想一直深深埋在他心里。20多年前,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他第一个报名做指导老师。“年,我们创建了全国高校第一家电商直播学院,打造47间直播间,引进10多家知名品牌,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进行电商直播的实战和创业。”颜正英说,这些年他们为一批批中小微企业提供传统电商和直播短视频的培训,自己也6次上高原到青海开展电商扶贫工作,让当地的农牧民享受电商创业的红利。“教育其实是一条互相成就的路。我愿意做学生创业生涯的指导者,创造能力的培育者,更要做他们创新精神的呵护者。”来自无锡的郁一奇老师一家,祖孙三代都是教师。郁一奇的父亲郁沛霖,年就读无锡市洛社师范,抗战爆发后回到老家。“一个国家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郁沛霖在家自办私塾,为周边村庄的孩子授课。年,年仅28岁的他担任无锡东大池树人小学校长,开启了长达30多年的农村校长生涯。他先后担任4所农村小学校长,一辈子扎根农村。郁一奇大学毕业后扎根江阴顾山中学16年,平时吃住在学校,把全部时间都花在辅导学生身上,把一批批乡村孩子培养成大学生。他的妻子蒋泳琪,师范毕业后在乡村小学教学。夫妻两地分居16年,把一双儿女留在了无锡,把青春和父爱留给了江阴顾山的孩子们。受祖父辈的精神感召,郁一奇的儿女也都成为人民教师。儿子郁栋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儿媳王振华一直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女儿郁岚在江苏省税务干部学校担任副校长,女婿宋校能是江南大学体育教师。“家里的教育氛围特别好,每天晚上吃饭的时候,都在谈论教育。特别是我的外孙,现在也在读师范专业,即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当被问到作为教育世家,代代传承的究竟是什么时,郁一奇动情地说,“就是从事教育事业的自豪感。”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王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