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们高尚起来。”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亨德尔曾说。
7月12日晚,音乐戏剧《自然颂歌》在上海夏季音乐节上演,这是这部作品的中国首演。上海恰空古乐团和中央歌剧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李晶晶,演绎了亨德尔多年前创作的《九首德意志咏叹调》,导演邹爽说:“这是一次人类和自然的对话,是感受亨德尔对自然之热爱的心灵触碰。”
“自然颂歌——李晶晶与恰空古乐团”登陆夏季音乐节。
走进音乐厅,舞台上是堆积成山的黑色垃圾袋,但当演员打开垃圾袋,里面竟然满是绿色的树叶。在邹爽眼里,垃圾不完全是负面的,其中蕴含着变废为宝的哲理。“在欧洲生活,你会发现他们的环保意识已经变成一种‘不由自主’,他们会把一些厨余垃圾粉碎后埋到植物的土壤里,我现在也会这样做。”
年,比利时透明歌剧院邀约邹爽排演《自然颂歌》舞台版,希望能在亨德尔的九首咏叹调中加入当代作曲家维姆·亨德里克斯的音乐。维姆创作的曲子营造了一种梦境,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游走。
《自然颂歌》的主创团队来自比利时、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和中国五个国家。年邹爽回国接任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后,为了剧作开始往返北京和欧洲。“基本上每一次碰面,成员都会带来自己国家的一些新的事物。”
年底,邹爽和舞美设计师在武汉排演《九色鹿》,武汉的自然环境带给她很多灵感。“在武汉那段时间,我对自然对全球一体化有了更深的思考,差不多12月中旬的时候《自然颂歌》的舞美设计才最终确定下来。”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自然颂歌》的排演带来了巨大挑战。“最早一版选定的韩国女高音歌唱家由于欧洲疫情影响无法回来排演,我本以为剧作要取消,但最终大家还是决定继续下去。”本计划年3月上演的《自然颂歌》直到今年5月,才在比利时克拉拉音乐节作为开幕演出首演。
“自然颂歌”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颂歌》的中国首演,邀请了恰空古乐团。这是中国第一个本真巴洛克古乐团,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华人青年音乐家为主体的古乐团体,旨在用纯正的古代乐器还原欧洲古代音乐的音色性格。古乐团的乐器,和如今的交响乐团有所不同,分成旋律乐器和通奏低音乐器两种,旋律乐器有巴洛克小提琴、长笛、竖笛、双簧管、自然小号、木管号等;通奏低音乐器有鲁特家族的乐器、维奥尔家族的乐器、大提琴、羽管键琴、管风琴、巴洛克巴松、巴洛克竖琴等。
恰空古乐团团长高孟麟说:“古乐器和现代乐器在音高、音色上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琴弦在当时采用羊肠而不是如今的钢丝弦,所以音量会弱不少。”有趣的是,当时的作曲家甚至不会规定乐器的选择,比如只写“为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而作”。
邹爽在导演《自然颂歌》的时候,常常会考虑平行时空的对比。“听亨德尔的作品时就在想,那个时候我们的古人是怎样歌颂自然呢,比如导演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我会想到同时期的中国作品《牡丹亭》。我始终认为这种对比能更好地帮助观众深入理解作品。”
邹爽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导演,《自然颂歌》里有一个道具圆白菜。在比利时演出的时候,她非常想找到一棵完美的圆白菜,最后团队成员在唐人街买到几棵,她仍然不满意,就拜托道具师设计了一棵,一共21片叶子,每一片都能剥开。“观众能在音乐厅里听到演员剥菜叶的声音。因为巴洛克音乐非常轻盈。”
圆白菜有它的象征意义。“每一片叶子一样也不一样,剥散开后最终还是能回归到一个整体。”这次中国首演,邹爽特意要求将圆白菜道具从比利时寄回中国。
邹爽觉得,上海交响乐音乐厅给《自然颂歌》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这里的声音非常好,给巴洛克音乐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声场,视角也相当开阔,是一种自由的感觉。尽管每次在不同场地都有一些新的挑战,但也让这部戏更有生命力。”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吴桐郭晟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编辑:笪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