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聆听一个渐变的音乐进程就像——拉起一个秋千,放开它,然后观察它的摆动逐渐停止;把一个沙漏倒过来,然后看着沙子慢慢漏到底部;把脚放在海边的沙滩上,然后观察、感受和聆听海浪逐渐把它们掩埋。”这是美国简约主义作曲家史蒂夫·赖希对他所钟爱的音乐的解读。
图说:演出海报官方图
昨晚,科林·柯里打击乐团亮相上海夏季音乐节(以下简称MISA),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带来了这位简约主义大师的三部作品:《木块音乐》《脉动》《为十八位演奏者而作的音乐》。有90后观众在散场后写下这样的感受:“像水中打圈的漩涡,像流光溢彩的铃声,很治愈的极简主义音乐,让人平静。”
提到当代作曲家的音乐会,你或许会联想到尖锐的不和谐音,无调性的旋律,破碎复杂的节奏,亦或特殊的演奏法和极端的乐器音色?但在史蒂夫·赖希的这场作品音乐会中,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图说:演出现场官方图
创作于年的《木块音乐》,被认为是《拍手音乐》的后续之作:同样运用了最简单的“乐器”——木块(需要能发出指定的音高),同样从《拍手音乐》的节奏型开始。在这里,赖希运用了不同于相位移动的另一种发展的逻辑:除了两个持续的基础声部以外,其他声部都是先以一个小节一个音的形态进入,反复若干个小节后变成每小节两个音,再增加到三音……直到构成完整的节奏。作品的整体布局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6/4拍,第二段4/4拍,第三段3/4拍。虽然在每一段中声音的密集程度做的是“加法”,但在整个乐曲的段落发展上,基础节奏做的却是“减法”。
图说:演出现场官方图
作于年至年的《为十八位演奏者而作的音乐》,演奏时间约为六十分钟,占据音乐会的整个下半场。此曲的乐队编制与《为旋律打击乐、人声和管风琴而作的音乐》有些相似,但规模扩大了许多,由两支低音单簧管、两位打击乐手(需要用到马林巴、木琴和颤音琴)、四架钢琴、四位女声歌唱家、一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
整首作品建立在两个同时发生的基本节奏上:第一个是由钢琴和旋律打击乐演奏的有规律的节奏脉动,这个因素贯穿全曲;第二个则是由木管和人声组成的呼吸节奏。人声和木管总是吸满一口气,然后尽可能长地演唱或演奏特定的音符。呼吸的长度就是脉动的时值单位,一个接一个的呼吸像起伏的海浪一样融合在一起,与钢琴和打击乐的持续节奏形成对应。
图说:演出现场官方图
不少乐迷表示,最开始聆听赖希的简约主义音乐时,漫长的重复也许会令人感到单调,可一旦静下心仔细品味这看似重复持续的音乐模式下那一点点累积的变化,往往会惊讶于它们带来的多种丰富多彩、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赖希的“御用乐团”科林·柯里打击乐团的演绎之下,人们得以再度领略这位当代大师的音乐作品,感悟方寸之间所能蕴含的无限可能。(新民晚报记者朱渊)
相关链接
简约主义:简约主义是20世纪艺术的一个流派,最初出现在视觉艺术领域,之后这个术语也被用于描述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现的一种音乐创作手法。简约主义音乐的特点是有意识地简化音乐的节奏、旋律与和声语汇,甚至被视为是对抽象的现代主义音乐的一种反抗。相比较很多晦涩复杂的现代主义音乐,简约主义音乐主要表现为有清晰的调式或调性、连续而有规律的节奏,以及在持续重复中缓慢发展变化的结构和织体。
史蒂夫·赖希:史蒂夫·赖希年出生于纽约,是美国简约主义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早期作品创作于年至年,包括了一些磁带声音作品和相位移动器乐音乐。他的磁带作品《要下雨了》和《出来》用两台或更多的磁带录音机播放相同的语音循环,但由于播放速度的细微差别,声音逐渐脱离同步,错位越来越大,这些脱离语境的单词由于顺序混乱和叠加,形成动态渐变的无数种不同状态,这一技术被赖希称为“相位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