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小调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生前演出过的音乐作品。在作者指挥首演9天后,作者过世。全曲共分为4个乐章。
本曲于年八月末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标题Патетическая(Patetieskaja)的俄语意思为激情、情感,而并非大家所认为的激起怜悯,这个词反映了一小点激发的痛苦。柴可夫斯基原本打算将该作品命名为标题,然而,现时出版的乐谱,通常都已使用了法语的翻译名字:Pathétique,翻译出来便成了悲怆。
本作品于年10月28日在圣彼得堡首演,作者亲自指挥,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自此9天之后,作者不幸与世长辞,本作品成为作者的绝笔之作。
作者向他深爱的侄子解释过该作品的标题。当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问作者这部交响曲是否有标题的时候,作者承认了自己隐藏标题的事实。
这个标题被Taruskin称为绝命书交响曲,这种说法在作者去世不久后该作品第二次演出时被人们所坚信。听众们努力地试图从作品中找到蛛丝马迹,当然,他们实现了。例如在第一乐章中被引用自俄罗斯东正教安魂曲中的简短乐句,第四乐章非寻常性使用的柔版以及刚开始紧张的和弦和结束时的死亡之光。并且在年9月至10月期间,有人委托作者写作安魂曲的时候,作者没有任何心思做这项工作。他当时正忙于本作品的创作。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作品配器
木管组:3支长笛(第三长笛兼短笛),2支单簧管,2支双簧管,2支大管
铜管组:4支圆号,2支小号,3支长号,1支大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低音大鼓,大镲,锣
弦乐组: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折叠
Adagio–Allegronontroppo(Bminor–Dmajor–ambiguouskey–Bmajor)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奏鸣曲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为D大调,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折叠
Allegrocongrazia(Dmajor–Bminor–Dmajor)
温柔的快板,三部曲式,5/4拍。第一主题,D大调,由大提琴奏出,木管及后和应;小提琴随即奏出B小调的第二主题,同样再由木管和应,并带回第一主题,弦乐作最后的回应及带入小结尾。
第三乐章
Allegromoltovivace(Gmajor–Emajor–Gmajor)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E大调-G大调,12/8及4/4的复合节奏。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
Finale:Adagiolamentoso–Andante(Bminor–Dmajor–Bminor)
终曲,哀伤的柔版-行板,3/4拍,自由的三段体。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以暗淡和绝望的音色所写成的乐章,预示著悲剧的结果,最后由大提琴奏出如葬礼曲般的旋律,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
柴可夫斯基在他的日记上行容四个乐章为:青春,爱情,失望和死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