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单簧管 >> 单簧管前景 >> 正文 >> 正文

人人都爱白雪公主我却中意那个巫婆时光网

来源:单簧管 时间:2022/12/23

在年代,因为电视行业的蓬勃发展,美国电影出现衰退时,反而还涌现出一批年轻的电影导演。以伍迪·艾伦为代表的新好莱坞电影导演在电影圈里一直是个独行僧,他的影片充满着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嘲与解构。他的作品数量如同他话唠程度一般,坚持用影像展示他的世界观和处世态度。

《安妮·霍尔》海报

如果他的《曼哈顿》是一部写给城市的抒情诗,那《安妮·霍尔》就是他写给自己以及文艺青年的失恋史诗。今天,《安妮·霍尔》上映四十周年,这部至今仍被文艺青年奉为恋爱蓝本的影片试图完成的是一场孤独的恋爱,一次穿越现代与后现代的精神旅行。

《安妮·霍尔》的故事发生在纽约,艾伦饰演的艾维是一个被死亡困扰的滑稽角色,他的对手是神经质、但充满活力、热爱生命的安妮·霍尔,由黛安·基顿饰演。影片讲述艾维在两次失败婚姻后与安妮·霍尔的感情故事,加插了几段两人各自生命中的奇妙旅程。后因为各自成长方向不同,矛盾不断激化而分开。再相遇时安妮搬回来纽约,音乐上有所成就。二人在咖啡厅叙旧,聊起二人一起经历的往事最后还是以矛盾收场。男主角对周围世界及大小事物的评价引发了喋喋不休的独白和对白,令整部影片更像一场文艺对谈。影片中,你会看到艾伦关于死亡的思考、弗洛伊德式的自省、存在主义的荒诞、以及对文艺青年的“吐槽”。

《安妮·霍尔》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史上最幽默机智而富于时代意义的影片,在同届(第50届)入围的有《星球大战》,同时该片还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也获得了美国影评人协会、纽约影评人协会、金球奖、英国影视艺术学院等多项奖励。这部作品标志着伍迪·艾伦突破了早期单纯搞笑形象的限制,电影语言日渐成熟。《安妮·霍尔》是现代浪漫喜剧的典范,反小资反文艺的文艺喜剧片,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它混合现实与超现实场景的手法对后来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有很大影响。今天,在上映40周年之际,一起重温这部经典影片《安妮·霍尔》以及聊聊这位有趣又话痨的导演。

对奥斯卡颁奖敬谢不敏

“整个给电影颁奖的这种想法就很傻”

对于所有电影人来说,奥斯卡几乎是无上荣耀和肯定,但伍迪·艾伦除外。他曾20次获得奥斯卡提名、4次获奖,但从没现身颁奖典礼。在《安妮·霍尔》获得最佳影片,他本人获得最佳导演时,这个怪老头借口忙于迈克尔酒吧吹单簧管而无暇去领奖。

演奏中的伍迪·艾伦

年,《午夜巴黎》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这是继年《汉娜姐妹》之后,艾伦再次获得小金人。当然,老头依然没有出席颁奖礼。第71届金像奖将终身成就奖颁给伍迪·艾伦,屏幕上回放他的《安妮霍尔》、《赛末点》等多部经典作品,毫无悬念他照旧没有出席本届颁奖礼。

伍迪艾伦出席奥斯卡

唯一一次例外,是在年的奥斯卡颁奖上。那年,他不是为了领奖,而是作为纽约城市大使感谢好莱坞在9·11之后对纽约的支持。他在舞台上,仍然保持着电影中话痨式幽默感,调侃道“当奥斯卡评委会打电话给我,我慌张极了。我以为他们想要回他们曾颁给我的奥斯卡奖,而典当行歇业已经有一阵子了。”老头向所有电影人请愿不要因为事件而放弃纽约:我不必给予什么,也不必接受什么,我只想谈一谈纽约……而后大屏幕放映了一部由许多在纽约取景的影片片段剪辑而成的短片,开头和结尾均来自艾伦导演的《曼哈顿》。

伍迪·艾伦不是针对奥斯卡,而是针对所有艺术范畴的颁奖。早在年《傻瓜大脑科学城》上映时,艾伦就表达了对于评奖的看法:评奖什么的最傻了,我没法忍受别人评价我,如果他们说你配得到这个奖你就接受了,那么下次他们说你不配的时候,你也得接受。在《安妮·霍尔》中也有一段关于评奖的言论,安妮谈到格莱美奖时,他很惊讶“我以为音乐只能通过耳朵”,而我们竟然要别人的耳朵去判断好与坏。影片中的艾维与现实中的艾伦价值观是有一致性的。矛盾的是,影片中艾维却十分热衷于周围大小事物的评论,但现实里他不认同颁奖也不予评论。

《安妮·霍尔》剧照

不乏有人推测,伍迪艾伦内心不敢直面外界对他作品的看法,骨子里还是影片中艾维那个神经质、缺乏安全感的敏感男人。而他本人只坦诚不想因为奖项而对自己的作品作出让步,不投其所好也不被指手画脚,不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热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这可能是他对奖项敬谢不敏的原因之一。

幕后花絮趣闻

曾经的情人和一生的朋友

伍迪·艾伦和黛安·基顿

《安妮·霍尔》取材于艾伦和基顿生活中的爱情方式,原本是想把该片设计为一个谋杀案,爱情故事只是陪衬的情节,但在电影监制游说下将电影拍成纯喜剧。也有说法是在剪辑时,艾伦发现所有最好的胶片都是爱情故事,于是他就把该片重新剪辑成了爱情喜剧片。

在基顿手捧小金人时,“我知道我是因为扮演了一个可爱版的自己而拿到了小金人”,连安妮·霍尔所有穿戴都是黛安·基顿个人的服装,她也刮起了中性穿搭潮流。

拍摄《安妮·霍尔》休息的时候,伍迪就装着几盒香烟走来走去。没人对影片有多高的期待,剧组在纽约的著名地标间挪来挪去,不亦乐乎。由于片中角色艾维和艾伦在经历上的相似,包括艾伦和黛安·基顿(原名黛安·霍尔)之间的关系,《安妮·霍尔》经常被认为是半自传电影,但此说法已被艾伦否认。基顿在自己的回忆录《ThenAgain》中回应道“重要的是《安妮·霍尔》是他的第一个爱情故事,是爱将那些诙谐的小片段粘连在一起的。”不管有没有影射现实,它清晰传递了“爱会消逝”。

影片中,有一段十分经典的看电影桥段,艾维和安妮相约影院,安妮迟到,但现实中艾伦夸基顿时说“她总是准时出现”。片中的安妮对艾维强势安排的“文艺活动”颇有不满,但现实中,基顿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每一个文化体验都是通过伍迪而来的。他带我去看电影,我们看了伯格曼的《假面》和布努埃尔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在麦迪逊大街上,我们透过SergeSabarsky的画廊橱窗看到了德国表现主义作品…”

年代,基顿和导演伍迪·艾伦共谱了一段著名的罗曼史。他们相识于《呆头鹅》的试戏,直到一次深夜排练后的晚餐才互相开始了解。艾伦说基顿的幽默感吸引了他。他们很快同居,如同《安妮·霍尔》中他们同居吃小龙虾时,艾维对着龙虾束手无策一样有趣;也像分居后安妮半夜打电话叫来刚忙完床上活动的艾维,就因为房间里有蟑螂一样分分合合。他们一起度过很多完美的下午,和很多讨论疯子的稀松平常的夜晚。

《安妮·霍尔》中经典的抓龙虾镜头

年奥斯卡上,基顿替艾伦接过奥斯卡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她还开玩笑说,这个她认识了45年的好友现在看到她的演讲,或者会坐在电视机前咒骂:下个钩子吧,把她钓离这个该死的舞台。

最后,他们的关系和《安妮·霍尔》里所表达的“爱是会消逝的”一样,但他们已经各自获得了爱情中的鸡蛋(片末,艾维提到我们都需要鸡蛋),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深爱的人教会我们,如何去与这个世界一一和平共处。哪怕从曾经亲密的恋人变成最好的朋友,也收获了爱本身。

开创性的拍摄手法

独特的叙述让故事变得深切而伟大

《安妮霍尔》经典独白

对伍迪·艾伦的印象,除去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就是永远快频率的絮絮叨叨。传统的电影主张视觉媒介,用影像讲故事,而不是对白。而《安妮·霍尔》恰恰是靠快速对白支撑。影片的情节是零碎、且打破时间轴线的。采用的是非线性、跳跃的叙事手法,比如:影片开始就有安妮和艾维约会的场景,但他们第一次交往则出现在24分钟左右。在艾维方面,更有一些“穿越”镜头,随着艾维的独白,镜头出现儿时的教室,但一个声音打断了老师的话。成年的艾维对曾经受过的惩罚表示反抗,他说“我只是表达正常的两性求知欲”,随即与女同学探讨起弗洛伊德关于性欲的潜伏期。看这一幕时,有种想回到过去替那时候不知道反驳的自己说几句话的快感。

《安妮·霍尔》电影院剧照

直面镜头说话,打破了“第四道墙”。影片刚开始,艾维和安妮在“纽约客电影院”排队时,遇到大肆谈论费里尼和麦克卢汉的影迷。对于这种卖弄,艾维直视银幕外的观众吐槽他的不满。演员之间的对抗蔓延出银幕外,将叙镜中的人物和观众之间的交流直接在画面上得到呈现。而观众也获得更大快感,多少人在公开场合遇到这种伪文青不想上去理论一番?但现实中我们会选择“非礼勿听”。

同样,在街头的戏中,自言自语的艾维突然问起身边的路人并交流起来,最经典的是询问一对如胶似漆的恋人关于长久的秘诀,最后获得的原因是:我们同等无知。仅双方关系并非建立在智性交流,爱情才会长久。爱情需要无知来维持,这对知识分子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艾伦不是通过和恋人给观众传递这个理念,而是直接打破第四面墙,让观众参与进对话。不管是出于魔幻主义还是真实,艾伦都给了观众惊喜。

《安妮·霍尔》两人阳台喝酒场景

二十世纪初以来传统的“隐藏摄影机”在场的传统摄影技法被打破,演员不可与观众目光交流的法则也被打破。如同后现代艺术打破传统叙事呈现,《安妮·霍尔》也呈现出拼贴、并以嘲讽的手法呈现出反电影的叙事模式,意图打破电影虚构的真实性。比如:艾维与安妮首次约会在阳台喝酒时,紧张的男女对话中还存在着一些字幕,也就是画面外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在他们发生矛盾时,伍迪艾伦用超现实的卡通画面,把他们的形象幻化成白雪公主里的坏母后,小伍迪艾伦說坏母后心情不好是因為月经來了,体现了他对多数女性(包含文艺女青年)本质上的看法,只有生理问题造成的困扰没有深沉的思考。

中产文艺痞的喜剧风格

因为戴眼镜,他们都说我是知识分子

通俗意义上、受众群体较广的喜剧都是有意低俗化,“装疯卖傻”是最直接能取乐观众的形式。而伍迪·艾伦的喜剧方式,显得要晦涩难懂,属于那种“除非你段数高,否则get不到笑点”的高雅文化。但一部喜剧片何以摘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我们试图探索影片背后的不同。

《傻瓜大脑科学城》片段

艾伦先前拍摄过不少喜剧电影,像《爱与死》、《傻瓜大脑科学城》、《性爱宝典》等,无例外都通过道具、服饰、夸张化的表演等元素把喜剧通过视觉传达。相比之下,《安妮·霍尔》不再是视觉冲击,而是通过口述和情节发展。

影片开始便是一段类似于伍迪·艾伦的“演讲”,他直视镜头,诉说自己的人生充满孤独、不幸...随之又用一个笑话来冲淡这段严肃的表达。他说“我绝不加入有像我这样会员的俱乐部”短短2分钟不到,他讲了两个笑话,第一个笑话抛出了存在主义关于死亡的哲思,第二个笑话抛出了弗洛伊德《智慧和潜意识》。掉书袋的风格,让一部分观众刚进入这部影片,就有理由选择退场。

异化和冲突是艾伦电影的显著标志,即使在喜剧中,这种冲突也制造了一些“笑料”。影片中汇聚了纽约式中心主义、美国式的向往自由和犹太人的文化观念。表现在艾维见安妮父母时,艾维在安妮家的饭桌上对着镜头的观众说“她奶奶明显是个仇犹太者”甚至调侃他们看起来真美国,镜头一个快切还出现了艾维满脸胡子一脸正经的犹太形象。这样的趣味可以总结为“一个生活在纽约的犹太人的日常生活所引发的种种趣事”。

伍迪·艾伦模仿卓别林

巧妙运用卡通画面为影片增加笑点

说到犹太幽默,大家最熟悉的卓别林“反英雄”化的喜剧技巧与犹太幽默一脉相承。而卓别林与伍迪艾伦表达方式正好相反,一个不用言语只靠肢体,一个是喋喋不休。但他们都巧妙的把观众易于认同的焦虑作为自己的笑料。比如:《安妮·霍尔》中艾维与安妮不同文化背景成长的恋人,最后激发出一些价值观上的矛盾,这也是观众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而卓别林在《大独裁者》是用一人分饰两角,来表现这种冲突。

伍迪·艾伦曾自己调侃“他们看到我戴眼镜,就认为我是知识分子,因

为我电影票房不好,就认为是文艺片”。他的幽默和自嘲不仅在电影,甚至让观众觉得电影中的角色就是伍迪·艾伦。这也是接下来想起周星驰的原因。

一个纽约中产文化分子,一个香港龙套喜剧之王;一个代表高雅文化,一个象征低俗娱乐。但他们本质是相同,他们饰演的每个喜剧角色都揉进了自己身体里,站在自己所处的阶层真诚的表达自己的幽默感。有人吐槽过伍迪·艾伦的文艺腔,但设身处地地思考:他所受的教育、艺术修养,确实是会引发他形而上学的思考。而且他们都善于运用后现代解构,伍迪·艾伦是知识经验使然,而周星驰则更具有先天性。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散发着喜剧演员的孤独感。

纽约街头的怪老头

谁说你的荒谬一处是处

街头上的伍迪·艾伦

我们喜欢伍迪·艾伦到底在喜欢什么?用欣赏好莱坞大片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在英雄片中我们喜欢看到正反派的斗争,其实是对制度或是权势的斗争。而伍迪·艾伦黑色幽默包裹下的,正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斗争,用诙谐的方式来抗衡。

他絮叨、执拗、有极高的文学和文艺修养,同时他又极难融入周遭的社会。如《安妮·霍尔》中,他与朋友华格纳的谈话中,朋友表示去加州吧,远离这个鬼城市,这时的艾维就表示出了抗争,纽约才是文艺中心。朋友会离开,恋人会离去,而他必须坚守。他的电影,更是对传统电影的冲击。

他是一个活泼嬉皮的思想者,沉重过后,人生并不能好过一些,他试图用自嘲的方式来探讨哲学问题。他的幽默显示出了优雅度过此生的姿态,为我们提供了为数不多温和方式,使我们能够处理生活的荒诞。你会看到一个骨灰级文艺老青年在吐槽文艺青年,他告诉我们无知才能安然无恙地度过此生。从《安妮·霍尔》中泛精神分析,恨不得把所有人都标上有病的标题,恨不得把生活都填满“死亡”和存在主义。这种倾向被标注为“中产阶级的恶趣味”。他的个人魅力已经成为一个标签泛化到他每一部电影中,使我们更加喜爱他的电影。

《安妮·霍尔》中美好的一瞬间

他在前头,等着影迷的成长。无一例外,我们会被美好的的事物吸引、也会被聪明的天才折服,而伍迪艾伦属于后者。他大把大把掉书袋的人物和台词设计,见缝插针地考验着观众与电影的契合度。观众从他信手拈来的段子进入到他的关于爱与死的哲学思考,由外化审美到文艺内核,这是观众成长的过程。可以说,伍迪·艾伦走在了多数观众前面,以至于过了四十年,再看《安妮·霍尔》,还是觉得影片充满现代都市感,甚至是我们还停留在谈论温饱的时候,这个怪老头已经在讨论“悲观主义”。他有一个贬低所有乐趣的乐趣,而这正是他最酷呛的嘲讽和最深沉的幽默,也是我们如此喜爱这个怪老头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