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明媚的春光,泛绿的田野,先人的墓地,忧伤而明亮的生命过往,静静地在心底回放,翻涌出一份感恩的情怀,如一片宁静的花海,盛开在永恒的土地上,摇曳在零落的时光里。风飘过,一段低徊而又温暖的旋律,让我们在感怀逝去的同时又感受了希望……那会不会是拉威尔《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
“Pavanepouruneinfantedéfunte”这个标题为拉威尔所钟爱,他曾解释道,乐曲与标题没有关系,“我只是喜欢它在法文读音中的叠韵而已”。不知道这是作曲家的坦言还是谎言,但想象得出,拉威尔先是喜欢上了这一个标题,或者说是在罗浮宫被西班牙画家维拉斯凯斯所画的年轻公主的肖像深深吸引,那个标题一闪而过迸发了灵感,遂下定决心要写这一首乐曲。
那是在年,拉威尔还是一个学生,24岁,师从法国作曲泰斗加布里埃尔·福雷。
▲莫里斯·拉威尔
“帕凡”舞在16-17世纪的欧洲大陆曾广受欢迎,因其舞步简约庄重,有孔雀之神韵,所以又叫“孔雀舞”。
拉威尔的老师福雷也曾创作过一首《帕凡舞曲》,大概对他颇受启发。历经时代的洗礼,拉威尔这首帕凡舞曲的知名度远远超越了老师的作品。可在当年,乐曲献给音乐界名流埃德蒙德·德·波利尼亚克公爵夫人后,并不被看好。甚至,后来技巧渐趋成熟的拉威尔也认为这部作品缺点很明显:曲式平庸,缺乏特色。但在波利尼亚克公爵夫人的沙龙上演出后,《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很快盛行于各个沙龙之中。拉威尔也是“敝帚自珍”,年又将这首钢琴曲改编成管弦乐曲。
拉威尔一直不愿承认自己是一名印象派作曲家,他最爱做的是不逾规矩而充满新意的作品。虽然他像德彪西一样追求色彩性的音乐效果,但又倾向于古典风格的纯净优美。
在《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这首最初的成名作中,便已明显体现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又有着如歌的旋律。这首钢琴小品只有七十二小节,以严格的回旋曲式写成,去掉了引子、连接部和尾声,简洁精练,但意境深远。音乐共分五个部分,三个叠部二个插部。建立在G大调上的叠部在步幅从容的四四拍与短暂的四二拍下先后流动三次,中间两个色彩不同的小调插部,与叠部大调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聆听管弦乐版《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更能体会音乐丰富的色彩。在弦乐轻柔的拨弦中,圆号演奏的叠部旋律低徊而沉闷,奠定了整首乐曲的基调,似在悠远的时空里梳理一下凝重的心绪,开始一段与先人的心灵对话。末了一句双簧管颓唐又明亮的叹息,轻轻地挑开往忆的帘幕……第一插部是双簧管深沉的低吟,弦乐柔柔地铺开,悄悄地掀起情感的波澜,沉醉在故乡的春天。叠部第二次出现时,木管乐器成了主角,伤感的色彩淡去,生机勃发的田野孕育了几许希望。第二插部由清亮的长笛吹响,激动的弦乐翻涌起生命的浪花,在阳光下折射出眩目的光彩。叠部第三次出现时,则由小提琴柔情地倾诉,圆号偶尔来光顾,呼应着最初的伤悲,但只是一缕旧时光的影子,那缕怅怅的思念随着弦乐消融在了无限的春光里。
06:17聆听钢琴版的乐曲没有那么深的伤悲,静默游走的旋律流淌出一丝高贵的忧郁,钢琴晶莹的音色中恍见美丽的孔雀轻盈的跳跃、优雅的开屏……,又像是一位遗世独立的公主,倚门回首,惊艳了青春。拉威尔曾写道:“它(《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不是一首葬歌,不宜弹得过慢,是夭亡的公主而不是夭亡的孔雀舞。”那是作曲家风华正茂的年代,那伤感还深入不了心扉。或许,十年后作曲家将此曲改编成管弦乐曲时,经历更丰的他更深地理解了逝去的内涵,一缕发自内心的忧伤吐露了出来,长长地,悠悠地,挥别一个亲爱的人,一段美好的时光。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莫里斯拉威尔贝特兰查梅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还被改编成了歌曲。新西兰跨界女高音海莉·薇思特拉(HayleyDeeWestenra),其成名作《NeverSayGoogbey》即改编于此曲,她那纯净的嗓音如天堂里飘来一般,空灵而透亮,仙乐飘飘,为你褪去尘世的烦扰,升腾在纤细的梦中。
日本女歌手平原绫香也曾演唱一曲《Pavane》,同样改编于拉威尔的这首乐曲,唱的是一个消逝了的爱情,落花,斜阳,回眸,憧憬……多了份世俗的缠绵,少了份天堂的纯净。
聆听的你呢,究竟喜欢哪一种的风格?怕是对东风、独立无言,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品赏析:木火
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小编:悦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873.html